进口玉米储存经验探讨

/ 2

进口玉米储存经验探讨

刘乐 王伶俐 牛云飞 史世林

中央储备粮天津东丽直属库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300

2011年底至2012年初,中储粮天津东丽直属库按照国家计划,接收了35000吨美国产玉米,分别储存于本库7个仓房。2012年2月份7个粮仓装满后,开始进入正式保管期。

此批进口玉米入仓前质量情况,由于从美国海运至中国,路途遥远,时间跨度较大,为防止玉米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贸易商在进口玉米中掺杂了大量的白色粉状防霉剂,卸车入仓过程中,考虑到损耗负担问题(政策原因)和避免大量压车,而且时间紧、任务重。我库未对该批进口玉米进行过筛处理(在未过筛的情况下,防霉剂便洒落30余吨;而且就算过筛,也筛不彻底)。35000吨美国产玉米全部入仓后,经逐仓扦样化验,杂质平均含量为4%,最高7%,杂质主要成分为防霉剂粉末,其它指标诸如水分等均接近国标。

下面以13号仓为实验仓,储存合格国产玉米的相同仓型17号仓为对照仓,全面总结一下进口玉米保管经验。

2012年度储存期

东丽库第一次储存杂质较高粮食,因此没有什么保管经验。只能摸索保管规律,按照各种规程,采用电子测温勤检测、勤进仓检查粮情,比对待其它正常粮仓要格外认真仔细。

2012年7月9日开始,经过与17号仓进行比较,13号仓表层粮温出现异常,2012年7月9日13号仓表层粮温异常情况见表一:

表一 2012年7月9日13号仓表层粮温异常情况

仓号

品种

高温(℃)

低温(℃)

均温(℃)

13

进口玉米

32.5

21.7

26.6

17

国产玉米

29

24.2

26.5

经过一周之后,再次测温,2012年7月16日13号仓表层粮温异常情况见表二:

表二 2012年7月16日13号仓表层粮温异常情况

仓号

品种

高温(℃)

低温(℃)

均温(℃)

13

进口玉米

39.7

23.2

28.5

17

国产玉米

30.5

25.0

27.4

经过对表一和表二的比对可以看出,13号仓表层高温、低温上升幅度较大,而且均温明显高于17号仓,这就是进口玉米杂质较大造成的结果。通过保管员进仓实地查看粮情,13号仓高温部位与粮温表反映温度分布情况相符,位于粮面一下30-50cm处,且已开始烫手,但17号仓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处理措施:指派工人进仓对发热部位粮面30-50cm深度进行挑沟,及时使粮堆内部积热散发出来。后期随着气温和仓温的逐步升高,13号仓发热部位逐步蔓延至整仓范围(深度均为30-50cm),工人每天进行挑沟作业,轮番对发热部位进行挑沟、散热,此种作业持续时间从7月中旬开始至8月底结束,时间跨度达一个半月多,在作业的过程中,被挑开沟的发热部位内部积热并没有完全散发出来,而是一部分热量向粮堆下方传导,导致更深部位的玉米呼吸强度增大,进而产生发热现象,因此在挑沟过程中,个别部位沟的深度达到2m左右。

9月初,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通过采用离心风机强制压入式通风方式,使整仓粮堆温度与外界气温均衡,通风后整仓均温控制在20℃左右,此后阶段的粮情检测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时刻防止粮温的进一步反弹,必要时多次进行离心风机强制压入式通风。直至11月份以后,气温下降幅度较大,进口玉米才算真正进入保管安全期,然后在前期通风的基础上,12月份至次年1月份,将粮温均温控制在0℃以下,为来年的保管打下坚实基础。

2013年度储存期

在2012年度保管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4月份我库结合其他粮库的经验,新购置4套单管风机,其中每套5组单管,每组单管风机功率为1.1kw。

2013年7月中旬,13号仓粮堆上层部分区域出现发热点,发热深度约0.7m,最高温度为34℃,与17号仓粮温对比后,规律同表一、表二。

我库将1套单管风机安装在13号仓发热区域,设5个点,每点安装1组,每组采用1根单管,每根单管长1.2m,埋入粮面以下约0.6m,每点控制半径在1.5m左右。单管风机开始工作后(吸出式),出风口空气手感发烫,约24小时后,出风口空气手感温度为常温,而且有发凉的感觉。用电子米温计测量单管风机周边控制半径区域粮食温度,均达到10-15℃范围,接近正常值。我库采用上述方法,每隔24小时将5组单管风机更换一下工作点位,逐步、轮番更换发热区域,基本上一周左右时间就可以对整仓上层粮面发热区域处理一遍。从7月中旬到8月底,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较好地控制了粮堆上层发热问题。9月初,采用单管风机排除积热速度已不能满足控制粮堆发热的需要,因为前期随着粮堆上层粮温的整体上升,已全部处于发热的“临界点”(25-30℃),此时,采用整仓压入式机械通风方式来控制粮温,过程同2012年度后期所采取的措施。经过整仓压入式机械通风后,对粮温观察半个月,待确定粮温变化幅度稳定之后,9月底,对13号仓进行了粮面常规熏蒸,主要虫种为锯谷盗和印度谷蛾,密度为2头/公斤。2012年度储存期间,由于防霉剂的抑制作用,粮食没有出现活虫,今年夏季,在用单管风机处理发热区域时,主要采取在麻袋片上喷洒敌敌畏并将麻袋片放置在走道板上的方式来控制锯谷盗和印度谷蛾的密度。因进口玉米容易发热,夏季不宜作熏蒸杀虫处理,故一直推迟到9月底即粮温稳定之后才开始进行熏蒸。熏蒸密闭期间。每天对该仓进行电子粮情检测,一旦发现温度反弹,随时准备开窗通风散气。10月中旬,对该仓进行散气作业,之后到年底这一段时间,多次进行压入式机械通风,进一步排除积热,均衡粮温。

主要储存指标变化情况,

13号仓进口玉米安全度过两个夏季之后,我们将该仓和17号仓每年的3、9月份品质检测结果做一下对比,两仓玉米脂肪酸值对比情况见表三:

表三 两仓玉米脂肪酸值对比情况

仓号

品种

20123

20129

20133

20139

13

进口玉米

32.7

41.9

42.3

48.7

17

国产玉米

32.1

35.5

35.8

39.4

从表三可以看出,由于进口玉米杂质大,容易发热,脂肪酸值的增长幅度较快,经过将近两年的储存周期,已接近轻度不宜存状况,而入仓时各项指标合格的17号仓国产玉米脂肪酸值的增长幅度却较慢,而且至少还能储存一年以上。

总结

2012年主要采取人力翻倒粮面排除积热,费时费力,人力成本较高,而且事倍功半;

2013年主要采取单管风机排除积热,省时省力,而且费用不高,事半功倍

防霉剂对害虫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来排除积热,进口玉米都不宜长期储存,储存期最多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