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

陈宏伟

岳阳市中心血站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在了解血液中血小板检查原理以及血小板输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探究血液病患者抗体的检测。方法选取招募60名在2017年3月—2017年9月由医院收治的,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患有血液病,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的志愿者,对其进行治疗与实验分析。运用单采血小板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记录注射次数并密切监测患者在注射前后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依据24小时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PTR)为25.0%(15/60);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概率为73.33%(11/15);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阴性的概率为26.67%(4/15),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方面,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概率高于阴性患者,两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因此在血小板输注之前应先检测患者是否产生了血小板抗体,以预测和尽量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治疗血液病患者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输注效果;临床效果分析

对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缺陷以及血液病患者来说,血小板输注是重要的预防与治疗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患者由于存在既往大量输血史或者曾反复进行血小板的输注,受到刺激后的机体会产生大量的血小板抗体,从而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1]。为了探究如何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选取招募60名在2017年3月—2017年9月由医院收治的,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患有血液病,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的志愿者,以此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旨在为相关医护人员临床治疗血液病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招募60名在2017年3月—2017年9月由医院收治的,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患有血液病,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的志愿者,对其进行实验治疗与分析。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范围是15~72岁,平均年龄为42.8岁;体重范围是39~85kg。经过临床诊断,60例血液病患者中,出血性贫血患者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例,淋巴瘤患者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2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对于外周血小板计数PLT<2.0×1010/L,且伴有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引导出血、体表紫痕、消化道出血等明显的出血倾向的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我省的血液中心为本实验提供了需要的单采血小板,治疗每个患者使用的血小板情况具体为:血小板容量范围为250~300ml,白细胞残余量<5.5×108个,血小板含量>27×1010个。本研究中未对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使用同型输注或者ABO相容性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为运用固相凝集法进行检测,采用进口Sanquin血小板抗体试剂检测盒检测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严格根据试剂说明书执行血小板检测操作。

1.3效果评价

(1)显效:临床治疗后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升高,同时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停止;有效:临床治疗后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未发生变化,但出血症状出现明显改善;无效:临床治疗后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未发生变化,同时出血症状未出现好转。

(2)血小板输注效果依据24小时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判断,并进行分析比较。判定输注无效标准为:血小板输注24小时后,血小板回收率(PPR)小于20%,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低于4.5。

1.4统计学处理

用卡方检验本次实验数据,在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标准差(X±s)表示其中计量资料,将t用以检验,对比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6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24h后CCI为:(9.78±8.42)和PPR为(41.12±37.6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25.0%(15/60);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概率为73.33%(11/15);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阴性的概率为26.67%(4/15),血小板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方面,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概率高于阴性患者,两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血小板抗体情况与血小板输注效果关系

3.讨论

与手工分离血小板相比,单采血小板的优势非常明显,其不仅具有单一的免疫特性,而且具有较低的白细胞污染率,纯度和产量也远高于手工分离血小板,因此在血液病治疗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然后根据相关研究,有50%左右的反复输注患者都会出现PTR的现象。出现PTR后,患者不能通过血小板输注的方式来提高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计数,从而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出血。

出现PTR的原因较多,本研究主要从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与其血小板输注效果方面进行探究。在本次研究中,当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呈阳性时,其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会显著降低。20例血小板抗体呈阳性的患者中有11例出现了PTR,占比达到了55%,而40例血小板抗体呈阴性的患者中仅有4例出现PTR,占比仅10%,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是否存在血小板抗体确确实是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再进行血小板输注非常有必要。对于已经检测出血小板抗体的患者,

医护人员应该在先对其进行血小板配型,再进行血小板输注,并运用同类型的血小板[3]。及时检测相关抗体也可以对血小板资源进行节约,避免患者经受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引起的经济压力,提高相关医护人员对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受治者获得理想的治疗结果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是否存在血小板抗体会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及时检测血小板抗体是否形成,在对于预测和阻止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治疗血液病患者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军,孙景春,段生宝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12(1):143-144.

[2]胡维,何巍巍,胡志坚.血小板抗体检测与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24(5):427-428.

[3]董伟,郭萍,佟力等.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J].临床血液杂志,2017,22(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