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凝血指标水平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肺癌患者凝血指标水平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王瑄

王瑄

天津胸科医院300222

摘要:目的:对肺癌患者的凝血指标和临床化疗效果的相关性进行探析。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10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纳入观察中,并根据化疗效果分成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57例、48例;并选取同期参与体检的6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正常组,均行凝血检查,对比分析肺癌患者、健康者的凝血指标水平。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等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活动度(PTA)低于正常组(P<0.05),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有效组患者的FIB、D-D、FDP、PLT及APTT等均高于化疗前(P<0.05),无效组患者的FIB、D-D、FDP高于化疗前(P<0.05)。结论:部分凝血指标变化能够作为肺癌患者化疗效果和预后评价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凝血酶指标;肺癌;化疗;疗效

肺癌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三大癌症之一。当前,临床一般采取根治术配合化疗治疗,对于无法手术者以化疗为主。但在化疗中,癌组织会产生坏死物质、毒素等,对肝脏及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同时会出现骨髓抑制,导致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研究报道[1],机体高凝状态和肿瘤生长、转移存在关系。为明确肺癌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和化疗疗效的关系,本文对化疗肺癌患者和健康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等检查确诊,符合《实用肿瘤内科学》相关诊断标准[2],TNM分期均是I~II期,生存期>6个月。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病症、意识障碍、呼吸道感染等患者;入组前均未接受过放化疗、手术等,且近2个月未应用抗凝药物。其中,男患者63例,女患者42例;43~75岁;平均(61.1±2.6)岁;病理分型:鳞癌36例,腺癌55例,小细胞癌14例。并选取同期到院体检的60例健康自愿者纳入正常组,男34例,女26例;35~82岁,平均(62.3±3.2)岁。两组受检组的基本信息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肺癌患者均行化疗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定化疗方案。入院时所有受检者进行一次凝血检测,肺癌患者在化疗2个周期后再进行一次;抽取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2~5mL,真空抗凝管保存;以3000r/min离心处理10min,取血浆送检;应用Cobas8000型生化分析仪及Stago型凝血分析仪检测,主要包括PLT、FIB、D-D、FDP、APTT、TT、PT、PTA等指标。

1.3疗效标准

根据癌症患者化疗效果标准进行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有效为CR、PR,无效为SD、PD。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组间以t检验,计数数据用例数(%)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结果

2.1肺癌患者和正常组凝血指标对比

通过比较,肺癌患者化疗前PLT、FIB、D-D、FDP、TT、PTA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1。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和机体血液高凝状态是相互影响着的。癌症患者血高凝的机制可能是:(1)肿瘤灶压迫周边血管,导致局部血动力学改变;(2)血液内肿瘤细胞经分泌因子与肿瘤促凝因子激活凝血系统;(3)肿瘤细胞致血管内皮损伤,使外源凝血机制发挥作用。研究报道,凝血指标水平变化和肺癌转移、预后等有关。

从本研究结果看,肺癌患者的FIB、D-D、FDP及PLT显著升高(P<0.01),高于正常组的健康者(P<0.05)。同时,TT、PTA减少(P<0.05)。以往临床报道,恶性肿瘤患者的TT、PTA减少阳性率达到10%,和本结果基本一致[3-4]。FIB是一种经肝脏合成糖蛋白,其水平增高表明机体处在高凝状态,肿瘤细胞会释放出大量促凝因子,凝血激活产生大量纤维蛋白。D-D、FDP属于继发性纤溶代谢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高凝和纤溶亢进。本研究中,肺癌患者的D-D、FDP显著增高,主要是因肿瘤激活凝血系统,并随纤溶系统激活。同时,在化疗前患者的PLT相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原因主要是PLC增多及机体对慢性消耗代偿作用。另外,化疗有效患者的FIB、D-D、FDP显著降低(P<0.05),化疗无效患者的D-D、FIB、FDP未明显变化甚至升高,表明化疗后无效患者的血高凝状态更加严重。化疗有效患者的APTT降低,与以往研究报道有所差异,原因可能是样本量整体偏少。研究表明[5],FIB可对肿瘤细胞有包裹作用,让其产生免疫逃逸和免受化疗药物损伤作用。本研究中,化疗有效患者的FIB水平低于无效患者(P<0.05),表明有效化疗能够缓解高凝状态,改善预告。另外,化疗效果的和FIB、D-D、FDP及PLC水平改变相关,疗效良好时,各指标水平降低。

综上而言,凝血指标水平的改变对肺癌诊断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且可作为化疗疗效评价依据,应重视和加强患者血凝监测。

参考文献:

[1]卢佳庆.凝血指标对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的临床意义[J].系统医学,2017,2(17):112-114.

[2]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55-278.

[3]梁卫明,莫坚,陈义雄.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J].黑龙江医药,2016,29(05):964-966.

[4]田文,高敬华,李永生,等.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化疗疗效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9):5415-5416.

[5]李君艳,陈国荣.化疗对晚期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7):2752-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