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宝芹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消化科300450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复杂,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随着医学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诊治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论述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及重叠综合征均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常见疾病类型【1】,关节炎、皮疹、发热及黄疸等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的易感人群为女性,特别是青少年期人群,也可见于绝经期妇女,患者多出现闭经、皮疹、乏力、低热及关节酸痛等症状【2】。对患者生命健康危害性较大,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需予以积极治疗。随着医学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取得了较大进展【3】,现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属于临床常见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致病因素尚不明确,主要临床特征为:汇管区浆细胞浸润、循环自身抗体和组织学上有界面性肝炎及高免疫蛋白血症。临床研究表明,该病的主要诱导因素包括:感染因子、药物影响及体外环境的影响等【4】。机体在易感基因的影响下,肝细胞膜自身靶抗原能够产生,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减退肝脏本身免疫耐受性。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下,出现自身免疫性肝损伤的情况。对于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较好的依从性,为阻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疾病的不断进展,可以运用标准化的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有效提高。

1.1免疫抑制剂

转氨酶中度升高和转氨酶明显升高是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绝对适应症。严重血细胞减少症、糖尿病、高血压、精神异常、骨质缺乏、黄疸、关节痛及乏力等均为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相对适应症。不能耐受硫唑嘌呤、泼尼松治疗的患者,高血压控制不好,脆性糖尿病及静止性肝硬化患者等均为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禁忌症。

1.1.1标准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的标准方案为免疫抑制剂单独或与硫唑嘌呤联合治疗。(1)单独运用泼尼松疗法治疗的方法为:第一周和第二周泼尼松用药剂量分别为每天60mg和40mg,第三周和第四周均为每天30mg,第五周及以后均对患者进行维持治疗,用药剂量为每天20mg。(2)泼尼松与硫唑嘌呤联合治疗方法为:开始时,泼尼松和硫唑嘌呤用药剂量分别为每天30mg和每天50mg,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可逐渐调整药物用量,泼尼松和硫唑嘌呤用药剂量分别为每天10mg和每天50mg。

1.1.2环孢霉素

环孢霉素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临床研究表明【5】,对于儿童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环孢霉素A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例如:感染、多毛症、高血脂、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等。

1.2抗炎保肝药

肝炎保肝药对于肝脏组织炎症反应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1.2.1水飞蓟宾

水飞蓟宾对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该品能够对肝细胞膜的稳态具有维持作用,同时对肝细胞内酶的系统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肝脏解毒能力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得肝功能明显改善。

1.3中药治疗

莪术、丹参及桃仁等中药成分那个对机体体液免疫进行抑制;蒲公英、蛇舌草及白花等中药成分能够使T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蛋白代谢,促进肝功能的改善;田基黄、垂盆草及连翘等中药成分具有降酶和保护肝功能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复方甘草在稳定溶解酶、调节免疫、抗脂质过氧化、抗炎等方面作用显著,对各种肝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属于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该病致病因素尚不明确。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方面,该病均具有异常的表现【6】。

2.1熊去氧胆酸

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疾病的唯一有效药物为熊去氧胆酸。该品属于天然胆汁酸,对亲水性胆汁酸池具有扩张作用,对于胆汁酸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对细胞凋亡起到显著抑制作用。

2.2其他药物

2.2.1布地奈德

布地奈德对于胆汁酸的合成、代谢和转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布地奈德具有较高的肝脏首过效应,且具有较小的全身不良反应。

2.2.2环孢霉素A

环孢霉素A对于机体的某些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对瘙痒等临床症状具有改善作用,有利于肝功能酶学指标的不断降低,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情况具有有效预防作用。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属于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节段性狭窄、纤维变性损害及肝内外胆管系统进行性炎症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发病机制和致病因素尚不明确。该病若治疗不及时,将出现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发展为胆管癌【7】,对患者生命健康危害性较大。终末期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为肝移植。部分研究者主张运用个性化治疗方案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进行治疗,多不建议运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类型的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部分学者也认为,甲硝唑和万古霉素在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治疗效果。

4重叠综合征的治疗

重叠综合征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一般是指患者既符合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热临床病理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如果重叠综合征患者早期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将发展为肝衰竭、肝硬化等严重的临床病症。临床治疗重叠综合征的常用方法为:熊去氧胆酸与免疫抑制剂类固醇和/或硫唑嘌呤联合治疗。终末期重叠综合征患者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为肝移植。

5小结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医学领域的治疗进展取得了较大进步。由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同时该病具有多样的临床表现,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和治疗面临着众多挑战。临床研究表明,标准化的免疫抑制剂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常用手段。熊去氧胆酸是临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常用药物。终末期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重叠综合征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均为肝移植【8】。此外,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肝移植术后高复发率情况,仍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尤红,孙亚朦,贾继东等.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2):87-89.

[2]曲颖,徐铭益,陆伦根等.胆汁淤积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进展暨"第一届胆汁淤积和自身免疫性肝病专题学术研讨会"纪要[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2):222-225.

[3]焦国慧.趋化因子参与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的研究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6,22(4):364-366.

[4]Duan,B.-W.,Lu,S.-C.,Wang,M.-L.etal.Livertransplantationin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patientswithhigh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MELD)scores:Asinglecenterexperienceof100consecutivecases[J].JournalofSurgicalResearch:ClinicalandLaboratoryInvestigation,2013,183(2):936-943.

[5]艾月梅(综述),严玉娟,邢益平(审校)等.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6,19(3):360-364.

[6]李博,王绮夏,马雄等.自身免疫性肝病2016年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25(2):100-104.

[7]张占卿,陆伟,张利军等.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无创判别模型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12,27(8):719-723.

[8]李英仆.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研究进展[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