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急诊科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分析

周丽萍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目的:对急诊科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以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2月到2017年1月接收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在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精神情况以及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惧等8项情绪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精神病性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的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并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总体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急诊科;心理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急诊科是医院医疗任务最繁重的科室之一,具有患者人数多、疾病种类复杂、病情紧急等特点。急诊科室中抢救、治疗和护理的工作量大,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且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日后的病情恢复及生活质量直接相关,急诊科室的救治水平直接体现了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提高急诊科室整体医疗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积极改进护理方案。心理护理是近几年逐渐在临床各科室采用的一类护理模式,要求在护理工作中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建立医患双方的信任,从而提高总体护理质量[1]。本文以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2月到2017年1月接收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分析的方法,探讨急诊科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急诊科于2015年12月到2017年1月接收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为19~52岁,平均年龄为(28.46±5.87)岁;就诊原因为:器官急性病变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29例,意外事故20例,食物中毒11例,其他原因5例。对照组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龄为20~51岁,平均年龄为(29.13±5.43)岁;就诊原因为:器官急性病变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27例,意外事故22例,食物中毒10例,其他原因6例。排除抢救后意识丧失的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经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急诊护理,实时检测患者的病情,关注心律、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各项指标,及时干预患者出现的各项异常情况并提供对症治疗,维持患者的各项基本生命体征稳定。而对照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入院后护理

从入院开始对急诊患者实施全阶段的心理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相应的病理类型进行针对性地干预,给意识清醒并可以正常交流的患者科普相关疾病知识,帮助患者树立对疾病的正确态度。患者在了解相关知识后可以减少因相关知识空白而产生的畏惧情绪。进入病房后,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以及社会身份等因素进行评估,与患者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各自的宣教指导和心理护理方案[2]。此外,应该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提前指导,多向患者表达关心和体贴,帮患者妇稳定心态,消除恐惧和焦虑情绪树。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并安慰患者,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真实情况,有利于患者建立乐观的心态,进而帮患者达到积极调整心态的目的。

1.2.2治疗后心理护理

患者在手术或相关治疗结束,意识逐渐转清后,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提供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获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并提出相关建议。对于需要静养休息的患者,应减少周围的干扰因素,保持病房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噪音影响,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对于存在疾病相关疑问的患者,耐心地进行解答并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消除患者的疑虑,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对于态度消极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安慰和鼓励,引导患者积极地面对现状,树立对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的接受后续治疗[3]。

1.2.3家属参与心理护理

除了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患者的亲朋好友的关心和支持也十分重要,其中直系亲属或伴侣的关怀和安慰尤为关键。家属的支持和关注可避免患者产生孤独感和有后顾之忧,让他知道有家人时刻陪伴着他,是他坚强的后盾[4]。在情况允许时,积极引导家属探视和陪伴患者,并在治疗结束后及时与产妇沟通,给予强大的心理支持。家属还可以帮助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按摩等工作,安抚患者的情绪并缓解疼痛。

1.2.4注意事项

必须严格禁止接触外界的负面信息和所有可能影响分娩的刺激,防止这些不利消息使产妇的情绪产生波动,具体措施如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和干净整洁,与存在特殊问题的患者安排在不同病房等。

1.3评价指标

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中心理状态的评价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中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等十个因素。各个因素的评分标准为五分制;1~5分表示心理状态逐渐变差,其中1分为心理健康良好,5分表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涉及的全部数据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其中与对比相关的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P<0.05时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对比

在两组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后进行SCL-90评估,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等方面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患者的神经病性评分对比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在进行治疗和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P<0.05)。

3讨论

心理护理要求在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时,要十分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保证措辞得当,礼貌大方。在心理护理时,要十分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以及社会背景,在交流中的言辞应符合这些特征,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让患者的心情舒畅,更好的配合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应用心理护理之后,各项心理状态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可见急诊科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袁威,张玲燕,李冬军,张田,田静.急诊科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应激改善及效果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04:133-136.

[2]林飞雪,黄姗姗,钟瑞,郭立莎.对急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7:96-97.

[3]姜丽芬.ICU科室清醒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1:293-294.

[4]陈兰,杨丽.心理干预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焦虑、抑郁影响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