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12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12例

塔娜

塔娜(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B超室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109-02

【摘要】目的探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治疗的过程、规律。方法通过患儿取仰卧位,经肛门插入带有三通管及球囊的肛管,一端连接血压计,一端注入适温的生理盐水,开始速度较慢,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并记入量,通过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观察小儿肠套叠治疗情况。结果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治疗效果满意。结论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比x线监视下空气或钡灌肠方法简单、准确,易于操作,同时免除X线造射,减少患儿手术痛苦及术后感染和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危险,同时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水压灌肠肠套叠同心圆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属于卫生部研推项目之一,现将我院应用B超诊断仪诊断治疗的12例肠套叠患儿的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次汇总的12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男6例,女6例,年龄为4个月-1.5岁。手术2例(1例为回回套又套入结肠,复位无效,采用手术治疗。另1例放射诊断为肠梗阻,故改用手术治疗),水压灌肠治疗10例。

12例患儿发病史均为阵发性哭闹,恶心、呕吐,粘液血便1-3天。腹部检查较柔软,但膨胀,有5例可触及直径约为3cm的肿块。另2例未见明显肿块,指肛诊除1例外,均为粘液血便。

B超检查所用的仪器为GE公司的LOGIQ400,VIVID-7,探头频率为3.5Mhz。检查方式:患儿取仰卧位,在腹部作横向、斜向连续扫查,在右下腹及上腹结肠肝曲部位均未见肠套叠所致的同心圆或靶环图像。纵向检查呈“套筒”块影,大小不一,最大者约5cm×3cm,同心圆的上段肠管呈扩张、积气、积液等。最初3例为验证B超诊断的准确性,推腹部平片后,x线诊断2例为肠套叠,1例为肠梗阻(此例患儿同时患腹股沟斜疝),故采用手术探查、复位,手术确证为肠套叠,验证了B超诊断的准确性。

B超诊断明确后,即在B超监视下进行水压灌肠治疗,将患儿取仰卧位,经肛门插入带有三通管及球囊的肛管,一端连接血压计,一端注入适温的生理盐水,开始速度较慢,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并记入量。B超显像可见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依次扩张,结肠内液体暗区逐渐增大,并见肠套叠处的同心圆周围有液体流动,当液体灌入到300ml后,可见同心圆逐渐缩小,且逐渐向回盲部移动,直到套头通过似“蟹爪”四盲瓣(因水肿增亮、增大),呈现一幅“半岛”块影,继续加压灌水,可见套叠块突然消失,并见大量结肠内液体急速流入回肠,水肿回盲瓣呈“蟹爪”样运动,末端回肠呈“沟壑”样改变,说明复位成功。然后快速抽吸液体,并记出量(在10例患儿的治疗中,灌入量为300-500ml,压力最高13.3Mpa,时间最短者30min,最长为1h)。B超再次重复扫查,未见肠套叠时的同心圆样图像。手触及腹部未见包块。住院留观2日后,给以口服液体石蜡油,排出的大便中混有石蜡油,表明已治愈。

2.讨论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x线监视下空气或钡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但复位时x线对患儿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反复发病和复位时间较长的患儿接受x线的剂量就更多。而且空气灌肠剂量不易掌握,易致气腹,给患儿生命造成危险。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避免了x线影响,扩大了复位适应症。

3.体会

3.1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既可明确诊断,又可达到治疗目的,且复位中影像清晰,复位目标明确,复位效果满意。本组1例2岁患儿间断哭闹已3天,腹胀、呕吐,3天未排便,x线腹部平片示肠套叠,B超检查于右上腹部见一不典型同心圆图像,经加压灌肠,肠蠕动活跃,患儿排出气体及羊粪样大便后,腹胀消退,同心圆图像消失,患儿痊愈,免除了手术创伤及手术后遗症。

3.2病程在48h以上,肿块在结肠脾曲以下的患儿应予以手术治疗。如其中1例10月患儿,呕吐、血便1天,腹部可触及包块,B超探及左中腹部有一同心圆征象团块,诊断为肠套叠,给以水压灌肠治疗,仅是升结肠蠕动,肠内液体流向盲瓣,同心圆块仅见缩小,但不能移动,患儿腹胀、烦躁,水压已达13.3kpa,时间已近1h,故立即停止治疗,即刻手术。术中探查为回回套又套入结肠。

鉴别诊断:须和小儿急性阑尾炎时阑尾腔内积液鉴别。

综上所述,尽管本组病历较少,但证实了B超确实能够达到早期诊断,适时地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免除X线造射,减少患儿手术痛苦及术后感染和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危险,同时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