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临床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社区医院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临床效果评价

荆振祥

荆振祥

顺义区高丽营镇张喜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1300

摘要: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社区医院对高血压诊断、治疗与预后判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8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与计算24h血压的变异性,观察预后情况,分析24h血压变异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白大衣”高血压占7.33%,杓型血压患者占67.63%,92.67%的患者血压负荷增重,日间与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动脉压的日间变异性与夜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压负荷与预后呈负相关(r=-0.406,P<0.05)。结论动态血压大多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ABPM能准确显示患者实际血压情况,对高血压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在社区医院有很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社区医院;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高血压是一种可能对患者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产生严重损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社区医院接诊患者中占较大比例,同时,高血压也是一种可以有效控制的疾病,血压易受体力活动、情绪波动、环境变化等诸多生理和病理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传统血压测量并不一定能反应出患者的真实血压值。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诊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5例,女35例;年龄44~87岁,平均(57.34±9.84)岁;病程0.5年~10年,平均(4.82±0.51)年;体重指数(BMI)14.36~35.87kg/m2,平均(22.46±3.18)kg/m2。经临床诊断,入选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排除心、脑、肾血管严重并发症。

2.监测方法,所有监测均采用便携式ABPM-05型动态血压监护仪(匈牙利Meditech公司生产)监测24h动态血压:医务人员为患者佩戴血压袖带,挎上记录盒,患者可自由活动,只需保持上肢静止和伸张。ABPM仪会自动监测记录全天收缩压、舒张压与动脉压,白天30min测压1次,夜间60min1次,有效监测次数占总次数85%以上,24h后将由测仪分析数据送入微机系统进行分析,并以数字和图表的形式报告出来。

3.观察指标。(1)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和非杓型血压患者例数,以杓型血压为昼夜节律正常,非杓型为异常;(2)血压负荷状况,即各时间段内有多少个测量值达到了高血压诊断标准,<10%为血压负荷正常,≥10%为血压负荷增重;(3)“白大衣高血压”(只在医疗机构看医生时测出血压偏高,在家自测血压正常)例数;(4)随访1年,调查对象中发生心脏肥厚、心电图异常、卒中、肾功能减退和蛋白尿、眼底病变等心、脑、肾、眼底器官损害情况。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比较采用t检验;对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异常与靶器官损害发生进行单变量线性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确诊结果150例行ABPM监测的对象中,血压实际处于正常范围的“白大衣”高血压11例,占7.33%,真正患高血压病的共139例,其中Ⅰ级高血压28例,Ⅱ级高血压74例,Ⅲ级高血压37例;原发性高血压127例,继发性高血压12例。

2.日夜间血压变异性150例行ABPM监测的对象中,血压负荷增重139例,占92.67%,血压负荷正常11例,占7.33%。139例高血压确诊患者中,杓型血压患者94例,占67.63%,非杓型血压患者45例,占32.37%;日间与夜间血压变异性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经过动态血压监测,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白天的SBP、DBP和MAP都要比夜间增高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139例高血压确诊患者日夜间血压平均值比较(x±s,mmHg)

3.预后情况及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在随访1年中,80例行ABPM监测的对象中查出存在左室肥厚、患脑卒中、患肾脏疾病,合并糖尿病和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例数分别达到15例、23例、8例、35例、18例,其中大部分是血压负荷增重患者。血压负荷增重者发生靶器官损害的比率远远高于血压负荷正常者(P<0.05)。直线相关分析得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负荷与预后情况呈负相关(r=-0.406,P<0.05),即血压负荷越重,预后越差。见表2。

表2血压负荷不同的高血压患者预后统计[n(%)]

三、讨论

高血压很难根治,重在防治由血压升高导致对心、脑、肾等一项常规性检查,如何准确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是当前社区医院的一项重要课题,受诸多因素影响,传统的偶测血压(casualbloodpressure,CBP)误差较大,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近几十年来发展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在缚于上臂的袖带内间断地自动充气、放气,能连续自动测量血压并记录储存,这种无创伤血压监测技术准确性较高,是目前唯一一项非侵入性夜间血压监测的方法,这种自动监测人体日间与夜间的24h总体血压变化,不仅仅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血压波动的规律和特点,还可直观地绘制出全天血压的变动曲线,白天血压高于夜间,曲线形状犹如一把长柄的勺子,故称杓型血压,这是昼夜节律的正常表现,反之的非杓型为昼夜节律异常。(1)有助于鉴别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前者多为杓型血压,后者多为非杓型血压);(2)可排除体力活动、情绪波动、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干扰,消除“白大衣”效应(WCE)和隐匿性高血压等诊室偶侧血压与患者实际血压不符的现象,减少诊断失误;(3)有利于筛查高血压患者的潜在心血管疾病,可预测高血压靶器官的病变情况;在80例监测对象中,发现了8例患者为“白大衣”高血压,纠正了误诊,确认原发性高血压68例,继发性高血压9例,30例为杓型血压,28例为非杓型血压,92.67%的患者血压负荷增重,证实血压负荷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一方面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保证了药物的血浆峰浓度与血压的高峰基本同步或相遇,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也有利于预测高血压性靶器官损害,对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高血压是社区管理的重大疾病之一,接诊工作量大,而采取动态血压监测,极大降低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劳动负荷,对社区健康教育提供形象而直观的专业技术支持。

目前,动态血压监测这种新出现的、仍处于探索、研究、发展过程中的检查方法在社区医院已产生非常理想的应用效果,值得逐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瑾.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预后的效果.2016.

[2]张毅斯.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