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息”“我—信息”——解码亲子沟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你—信息”“我—信息”——解码亲子沟通

陈晓君

湛江第一中学

中学班主任、老师都会听过家长们说:“我的孩子和我们父母没话说,就只听老师的话,拜托您多多指导孩子!”这句话表面上表达了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实质上暗含了家长与孩子沟通不畅的无奈与焦虑。

为什么孩子和父母“没话说”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接到了我班学生小A的妈妈的来电,诉说小A的种种“不是”——为了犒劳小A一周的辛苦学习,周末小A爸爸特意下厨,做了一桌子孩子喜欢吃的菜,孩子却手机不离手,对父母询问学习情况爱理不理、敷衍了事,甚至还和爸爸顶嘴,最后引爆了一场父子冲突,闹得一家人不欢而散。

类似的亲子冲突在初高中生家庭里时有发生,的确让父母感到伤心、困惑:为何父母“以爱为出发点”的“关心”却总是给孩子带来不愉快的心理感受,从而导致孩子与父母“没话说”。小A在与父母的冲突中最后怒喊“整天口口声声说爱我爱我!这样的爱,我不需要!”的确是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以成功创建起初用于改善亲子关系,后发展为一种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的“戈登方法”而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在其著作《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指出,99%的父母在无法接纳孩子的不当行为时都使用了两种无效的沟通方法——发出“解决方案信息”和发出贬损信息。

发出“解决方案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的信息:1.命令、指示、指挥;2.警告、训诫、威胁;3.劝告、布道、说教;4.提供建议、提出意见或解决方案。就以小A与父母的冲突为例,当小A吃饭时还带着耳机听着手机里的歌时,父亲很生气地说:“你吃饭就好好吃饭,把耳机摘了,关掉手机!”就是对孩子发出了“命令”信息。当看到小A对自己的话充耳不闻时,父亲进一步发出“警告、威胁”信息——“如果你还玩手机,我就没收你的手机。”在批评儿子不抓紧时间学习时,小A父亲得意地给儿子说教:“老爸以前有时间都用来学习,要不怎么能够考上大学?”小A父亲还给孩子提供建议“吃饭就专心吃饭,学习就勤奋学习!”“不吃拉倒!去学习!”这些“挺在理”的教诲为何无法抵达孩子的心灵,反而一步步地激化亲子冲突?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独立意识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渴望能与成年人“平等”相处,希望得到尊重和信任,因此,当听到父母发出“解决方案信息”时,孩子会讨厌被告诉怎样做才是对的,会感觉被强迫按照家长的意愿或要求去做事,还会感觉不被信任或自己能力不够,从而产生抗拒心理,就会出现与家长顶嘴、冷战等冲突。

“发出贬损信息”是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另一种错误方式,包括以下四类:1.评判、批评、责备(如小A父亲说:“老爸辛辛苦苦给你做那么多菜,连句感谢的话都不会说!”);2.归类、嘲笑、羞辱(小A父亲怒骂儿子:“你这个被宠坏的自私鬼!”“你这个浑蛋小子!还和老爸顶嘴!老爸辛苦工作、挣钱,就养了你这个白眼狼!”);3.解释、诊断、心理分析(“一点儿感恩之心都没有,养你这样的小孩真是折寿!”);4.教导、说教。(夹在小A父子冲突中焦急劝和的母亲说“小A,听话!好孩子不会这样的!好好吃饭。”“儿子,怎么没大没小没分寸!快和老爸道歉!”)

类似以上的“贬损信息”会让孩子感到被轻视,自尊受损;父母如果经常强调孩子的不足,对孩子的个性给出评判,会使孩子渐渐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无用、愚蠢、不体谅他人、不被接受,等等。

小A父母亲应我约请到校面谈,听完以上分析,惊讶地发现他们与孩子沟通的信息几乎都以“你”字开头,或者包含“你”字,显然,这些包含“解决方案信息”和贬损信息的“你—信息”无法正确传达父母对孩子的爱,会给孩子造成消极的心理影响,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并有可能被带入成年时期,给孩子带来终生无法消除的障碍,而这与父母育子成才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学习与孩子达成和谐相处、顺畅沟通的有效方法。

父母如何和孩子“好好说话”

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中介绍一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我—信息”。当孩子出现不可接纳的行为,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行为+感受+影响”三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会更有可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修正:描述孩子的不可接纳的行为;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该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以小A与父母的沟通冲突为例,我与小A父母分析如何运用“我—信息”来与孩子沟通。父母首先对孩子不可接纳行为进行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爸爸妈妈知道你学习辛苦,周末特意做了你喜欢吃的菜,而你却手机不离手,对爸妈询问学习情况不予回答。”切莫对孩子的行为贴标签或评判,如“你手机不离手,对爸妈爱理不理,真是不懂感恩!你这个被宠坏的自私鬼!”

接着,对孩子表达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爸爸妈妈知道你学习辛苦,周末特意做了你喜欢吃的菜,而你却手机不离手,对爸妈询问学习情况不予回答。)我感到伤心,我们很担心你的学习。”通过使用这种新的沟通方法,父母开始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内在感觉,并向孩子传递。

由“对孩子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和“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两部分组成的“我—信息”,往往已经能够促使孩子反思甚至改变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但是,一个有效的“我—信息”还需要包含第三部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很重要。

(爸爸妈妈知道你学习辛苦,周末特意做了你喜欢吃的菜,而你却手机不离手,对爸妈询问学习情况没有回答。我感到伤心,也很担心你的学习。)我们之间的沟通不顺畅,使我心情很郁闷,没办法专心工作。

“我—信息”不太容易激起孩子的抵抗和叛逆。父母坦诚地对孩子说出他的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我们亲子沟通不顺畅,使我心情很郁闷,没办法专心工作。”),比暗示其行为是不对的(“吃饭就好好吃饭,把耳机摘了,关掉手机!”)会让孩子更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信息”让孩子担负起改变自己行为的责任,孩子更可能会尊重家长的需求,用自己的方法处理当前情况,做出建设性的行为。

而“你—信息”则如戈登博士指出:“每当运用权威去逼迫孩子做事情的时候,父母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为自我负责的机会。”

“我—信息”是坦诚的,父母对孩子发送“我—信息”不仅可以影响孩子,使其改变对于父母而言不可接纳的行为,同时,也会促使孩子对父母发出同样真实、坦诚的信息。经过一段时间对“我—信息”的实践运用,小A父母亲欣喜发现孩子脾气变好了,笑容多了,亲子沟通顺畅起来,亲子关系变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