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患者的治疗

/ 1

卵巢肿瘤患者的治疗

孙彦华

孙彦华(黑龙江省拜泉县人民医院161700)

【中图分类号】R73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5-0182-02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之一,卵巢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占妇女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占妇女各种恶性肿瘤的第六位,但至今仍缺少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卵巢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仍比较低,徘徊在25%~30%。随着宫颈癌及宫体癌诊断和治疗的不断进展,卵巢恶性肿瘤已成为妇科恶性肿瘤中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肿瘤。

1辅助检查

1.1甲胎蛋白(AFP)血清正常值为20~25ng/ml。AFP对卵巢内胚窦瘤有特异性价值,敏感性为57%,特异性为78%,持续监测可估计预后和早期发现复发。对未成熟畸胎瘤、混合性无性细胞瘤中含卵黄囊成分者有协助诊断意义。

1.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于原发性卵巢绒癌有特异性,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常为混合型,hCG亦升高。连续监测hCG/AFP在卵黄囊瘤和绒毛膜癌肿瘤患者是有效的监测指标,若治疗有效,hCG/AFP可平行下降,一般AFP下降较缓慢。

1.3癌胚抗原(CEA)原发性黏液性卵巢癌及胃肠道卵巢转移癌均可升高,对卵巢癌的敏感性为25%~50%,但特异性不强。

2治疗

2.1一般治疗

卵巢恶性肿瘤手术范围较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和输血、输液量大,所以要求患者术前全身情况基本正常,如无严重贫血,心、肺、肝、肾功能正常,估计能承受手术并能在手术后恢复,否则要在术前纠正和改善以上不良情况后才能手术。

2.2手术治疗

2.2.1良性卵巢肿瘤的手术治疗治疗原则是确诊后即行手术切除,根据患者年龄来决定手术范围。

(1)儿童及年轻妇女①单侧卵巢肿瘤: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或卵巢肿瘤剥除术,保留对侧卵巢,但是对侧卵巢必须仔细剖视检查排除病变的可能性,必要时应做活检。②双侧卵巢肿瘤:行双侧卵巢肿瘤剥除术,保留部分正常卵巢;或行一侧附件切除术,另一侧卵巢肿瘤剥除术,尽可能保留部分正常卵巢组织,以维持月经及保留生育功能。

(2)绝经期前后妇女行单侧附件切除术或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

2.2.2交界性卵巢肿瘤的手术治疗治疗原则是切除原发肿瘤。目前多数学者不推荐辅以放、化疗。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育龄妇女可行单侧附件切除的保守手术。

2.2.3恶性卵巢肿瘤的手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首次手术的彻底性与预后密切相关。疑为恶性肿瘤者,应尽早剖腹探查。手术可分为三大类:①诊断性手术,对于诊断尚不明确的患者,术中冰冻组织检查提示卵巢恶性肿瘤,但因病情、患者体质状况、手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无法进行治疗性手术,可取少量组织活检获得病理诊断,以明确肿瘤分期,评价治疗效果。②治疗性手术,包括首次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或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要求尽量彻底切除肿瘤。③姑息性手术,对晚期体质状况较差的患者,必要时可通过手术解除或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1)全面确定分期的剖腹探查术是早期卵巢癌的基本术式。①腹部正中纵形切口超过脐部,利于暴露。②如有腹水,立即收集送检;如无腹水可用生理盐水50~100ml依次冲洗横膈下区、两侧结肠旁沟及子宫直肠陷凹,冲洗液立即送细胞学检查。③全面探查腹腔,尤其注意横膈、大网膜、盆腹腔腹膜、肠系膜以及腹腔脏器如肝、脾、胃肠等有无转移结节,对可疑病变、粘连带均应进行活检。④亚临床转移危险地区施行活检,包括横膈下、大网膜、结肠旁沟、子宫直肠陷凹及腹膜后淋巴结。⑤大网膜即使未见转移癌灶,也应做大网膜切除术。⑥腹膜后区域应进行探查,评估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主动脉旁或盆腔淋巴结肿大或可疑转移时,必须进行取样活检。若施行淋巴结清除术,则全部标本应送检。

(2)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主要针对Ⅰ期患者。Ⅰ期卵巢肿瘤患者可分为高危与低危两类。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Ⅰ期1~2级(低危)患者可予保留子宫和对侧卵巢,通常在完成生育后切除子宫和对侧卵巢。低危患者并无必要进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高危患者应进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推荐辅助治疗,目前多选择化疗。

(3)肿瘤细胞减灭术主要针对晚期肿瘤患者(Ⅱ期及其以上),尽量切除原发灶及所有转移瘤,使残余癌灶体积<2cms。手术内容包括:①腹部正中纵形切口,白耻骨联合至脐上4横指,必要时可延至剑突下。②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③全子宫、双附件或盆腔肿物切除,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④从横结肠下缘切除大网膜,注意肝、脾区转移并切除。⑤横膈下、肠系膜、结肠旁沟、盆壁腹膜、子宫直肠陷凹转移灶切除或多点活检,肝脾转移处理。⑥腹主动脉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⑦阑尾切除及肠道转移处理(部分肠切除肠吻合、结肠造瘘等)。

参考文献

[1]连立婿,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05.

[2]徐丽.妊娠合并卵巢肿瘤68例临床观察与处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