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美点录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我与地坛》美点录踪

唐静

江苏盐城市多伦多国际学校唐静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节选),作者以切身的人生经历,描写了对自然、人生和母爱的深刻感受.给读者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营养,细细品读,不时会有闪亮的美点跃出。

《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美在那正视挫折的人生态度。“我”是一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的人。在残疾后的最初几年,因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苦闷彷徨.甚至想到了自杀。为了逃避人世的喧嚣.“我”常摇着轮椅去那个幽僻的地坛.“在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来,“我"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是永恒的,入应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不应该消极颓废,悲观厌世。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如何面对多难的人生,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这篇散文给了我们一个正面的回答。

《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美在那博大深沉的人间母爱。文中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通过三种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

一是无声的行动描写:母亲每天送行伫望我,但从不问为什么;母亲为寻找我不知在园子里走过多少路,看到我在园子里,就悄悄转身离去;母亲一时寻不到我。就步履茫然而急迫。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压抑的是母亲的痛苦与焦虑,表现的是母亲深切的理解。

二是借“我"之口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她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惊恐““祈求”和不断的自我安慰;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儿子遭遇不幸,母亲比儿子还痛苦.这就是母爱的深度。

三是利用侧面烘托。文中反复写多年来“我”对母亲的思念以及自己难以遏止的痛悔之情.以之烘托母爱的伟大。正是在这种深沉而博大的母爱之下,“我”走出沮丧,步入坚强。这种不动声色的人间亲情描写,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美在那寄情寓理的景物选择。本文写景虽不多,却含情寓理,引入深思。第一节第三段中,作者写地坛的建筑物及四周之景。“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荒园的破败.正是落魄者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命运的写照: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也正是作为生存者应具有的乐观态度。“我”在地坛周围景物中发现了生命的意义,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痛苦的心灵找到了寄托,得到了安慰。地坛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鼓舞“我”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动力。

第五段作者又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图:抄近路上班的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蜂儿.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的蚂蚁,爬得不耐烦了便转身疾驰而去的瓢虫,寂寞如一间空屋的蝉蜕,在草叶上滚动、聚集的露水,竞相生长的草木.。这幅富有诗意的画面.给人以生命的宁息、生命的快乐,带给人积极生存、热爱生命的意识。第七段作者描绘了古园那“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景物。落日映出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留下“回家”的美丽。这就是生命的状态,作者由此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在于不懈地战胜。总之,作者将情感融人写景之中,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形象而生动。

《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美在那朴实创新的语言表达。文章语言朴实自然,不论是叙述与地坛的情感,还是对母亲的思念,娓娓叙来,如话家常,给人以亲切感。但也不乏一些创新型的语言,如第一节第三段,作者说:“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种语句很新颖,很奇崛,但又是合乎语言规范的。按一般的语言习惯,应该说:“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被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的高墙坍圮了,一段段的玉砌雕栏散落了。”作者又在“琉璃”“朱红”前面加了定语“浮夸”“炫耀”,富有动感,带有拟人色彩。这样描写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淡化了,突出了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又如“斜切下一溜阴凉”中的“溜”,既准确表达了狭长的空间。又有一种切下的动态:“蜂儿如一朵小雾”中的“朵”,让人既能感受到蜜蜂停空中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状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还有“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n这些语句都给人一种新奇、独特之感,赋予创新精神。

总之,《我与地坛》是一篇情意深挚的美文,能给孱弱的人以心灵的慰藉,是一剂心灵的鸡汤,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