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措施

关微微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150300

【摘要】目的:探索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呼吸内科重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数量相同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总有效率高达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恶化率与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可知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的。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重症患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021-02

前言:

呼吸疾病属于慢性病症,其治愈难且复发几率大,病情极易因为环境以及心情的影响反复发作。重症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往往会有消极情绪,如恐慌、烦躁等,而这些消极情绪往往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可见,积极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对呼吸内科重症的诊疗意义重大。本研究对6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两种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参与这次实验的人员的基本情况

参与这次试验的有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27~70岁,平均(45.4±11.8)岁;其中44例为慢性支气管炎,20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为支气管哮喘,16例为支气扩张。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测试方法

2.1病情监护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护,实验组则采用如下方案: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复杂性,如护理不周,则有可能导致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呼吸顺畅,观察患者是否有严重缺氧、消化功能低下现象,从而适时给患者吸氧或补充营养,注意应少食多餐。

2.2心理监护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护,实验组则采用如下方案:由于重症患者往往需要静养,长期接受治疗,因此多伴有精神紧张以及心情烦躁等情况。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考虑到不同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的宽慰疏导其心理,减少消极情绪,增强患者克服病魔的信心。对于患者所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护理人员应该时刻了解患者的想法和需求,帮助患者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3饮食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护,实验组则采用如下方案: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营养不良、机体功能虚弱等情况普遍存在,不少患者还存在便秘或者腹泻等症状。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禁食辛辣食物,忌抽烟喝酒。对照组患者给予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护,实验组则采用如下方案: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以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高纤维食物为主,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尽量摄取足量水分。此外,还可给予患者进行腹部环形按摩,以促进其胃肠蠕动消化。

2.4用药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护,实验组则采用如下方案:用药期间应对各类药物用量予以精确控制,维持合理的血氧浓度指数,要求患者按时定量服药,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切忌随意增减剂量,充分了解患者药物的副作用,患者药物的过敏史,在实际用药中进行调整,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2.5口腔及呼吸道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护,实验组则采用如下方案:重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会由于服用某种治疗药物导致口腔感染,因此,护理人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口腔清洗。患者在呼吸衰竭晚期会存在难以呼吸、合并感染等问题,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或引起痰堵、窒息以及咯血等,倘若情况过于严重则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暂停。护理人员应细致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咳嗽咳痰的性质及痰液量等状况,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情况。护士还应及时清除患者的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具体措施有:静脉使用抗生素、压缩雾化吸入、吸痰护理、机械深度排痰等,做好气道管理。护理人员可通过拍背、机械排痰等方式排痰,每隔2小时1次。患者较为清醒的情况下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但严禁使用强镇咳药物。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年龄、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以及心率等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间性别构成、支气管哮喘、慢阻肺、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例数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治愈效果评定及结果结论

4.1治愈效果评定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常规与肺功能指标检查结果均处于正常范围;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者大部分消失,血常规与肺功能指标检查结果基本处于正常范围;无效:临床症状未见缓解,血常规与肺功能指标检查依然表现出异常结果。总有效率=有效率+好转率。

4.2结果及结论

护理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0%。参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5.8%。结论为参照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试验后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通常属于慢性疾病,也是临床常见病症。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有较大几率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症状,需要临床及时给予救治和护理,以降低死亡率。首先,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系统的顺畅情况及心理状态与素质等。还应善于通过不同护理方案为治疗提供有效的辅助与巩固,全方位为患者提供精细化治疗,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此外,还应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正确测量患者血压、脉搏以及体温变化,并准确记录。倘若测量结果与病情实际情况相冲突,则应反复多次测量,并仔细观察患者行为变化,并及时报告医师。护理人员应做好肺性脑病的护理工作,仔细观察患者咳嗽以及咯痰情况,准确记录咳嗽的性质以及日咳嗽次数,形成完整的记录档案,以供临床参考。排痰量较多时应注意痰液性状与颜色进行观察,尤其应注意是否存在血性泡沫。护理过程还要注重卫生护理、安全护理,让患者了解呼吸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重症病房临床护理方案加强了医患、护患之间的信任,缓减了患者的恐惧、烦恼、绝望等消沉情绪,使患者对治疗及理过程满意度得到提高,使得治疗与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结语: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雾霾天气频现,环境空气质量日益下降,导致了呼吸道疾病的类型增多与患病率增加,故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增多。因此,此类疾病的防治迫在眉睫。呼吸病症具有治疗时间长、病情反复易发作的特点,因此,如在护理过程中没有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则会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ICU临床护理方案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护理方案或程序。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根据拟定好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实施有序的护理。在分析不同护理模式下比较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显示,ICU全面临床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其呼吸内科重症痊愈率高,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以及心率等各项指标正常。该研究显示,采用ICU全面临床护理法可使患者的消极情绪得到改善,使患者积极参与到配合医护人员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康复中。改善患者的预后,故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康复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智月.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02

[2]张爱兰,高昂,单海娟.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12

[3]冯明兰.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