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创新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核心--素养下的创新教育

杨莉娅

(重庆市茄子溪中学,重庆400080)

摘要: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一线生物教师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是我们一线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创新教育;创造能力

在一线教育教学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站在课程的高度设计教学,在核心素养背景中实施教学,用创新思维来培养学生,让教师专业成为“不可替代”,不仅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现代教师专业角色发展

1.探求者

要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善于提出课题;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注意搜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注意研究过程和使用方法的规范性;尽可能与专家合作开展研究,或者争取专家的指导,这样就能够逐步成长为教育研究者。

2.合作者

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3.指导者

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指导学生学会交往;指导学生学会生活;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4.学习者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5.自省者

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育结果:反思教育整体;反思教育个案。

(二)现代教师人格素养的完善

教师的人格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教师的人格特征必将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远而有决定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教育教学必须具有“前瞻性”,为学生一生的“进化”打好精神的底色,具有高尚教育境界和人文情怀。

(三)现代教师人文情怀的体现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参与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分别做完了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后,教师适时设疑:“应该如何根据本实验测出某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呢?”。

2.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实现人格自尊,进而发挥生命潜能,解放思想,开启心灵。

3.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在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应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创造性与主体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践行创新教育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

1.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氛围,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要进行纵向、横向的多维度的交流,相互讨论,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激发兴趣,挖掘创新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生物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生物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如讲《伴性遗传》的时候介绍道尔顿发现色盲的故事,讲《遗传学定律》的时候介绍孟德尔的故事。

3.联系生活、增强责任,养成创新思维

生物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科学,许多生物知识都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医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例如:通过免疫调节的学习,了解艾滋病,自主自觉洁身自好,远离疾病,并传播预防相关知识。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科实验较多,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的探索、研究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通过实验材料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材料是否合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发现新的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学生发现用洋葱鳞片表皮细胞撕取时不易操作,质壁分离发生和复原整个过程耗时较长,影响注意力和实验效果。

2.通过实验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条件的改变与实验材料的选择有关,也是影响实验现象的因素之一。在“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就有很多学生提出放于冰块中维持5分钟的那支试管结果不明显,原因在哪里?经过分析讨论,大家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放于冰块中温度达不到,最后改为放于冰水中,并且维持时间改为8分钟,经过改进后结果明显。

3.通过实验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材料、方法、操作过程做实验,多数是可以取得好效果的。但有些实验由于材料采集难度大或反应速度慢,持续时间过长等原因,可以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以消除原实验中的弊端。如“观察根有丝分裂”的实验时染色也可以在载玻片上进行。把漂洗后切取的根尖放在载玻片上,用吸水纸吸去水分,滴加染液染色5分钟,效果也很明显。

4.通过实验过程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总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创新教育的新要求,生物教师要认清形势、担负责任,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开拓创新,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晓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吴玉华,试谈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创新型教学[J].

[3]赵雅刚,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探讨[J].

[4]黄福康,论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

作者简介:杨莉娅(1986.12-),女,民族:土家,重庆人,当前职务:中二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