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对策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对策浅析

周萌

周萌

天津市机动车排污检控中心天津南开300000

摘要: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排放已成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制定地区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已迫在眉睫。本文对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污染成因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推动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改进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提升车辆燃油品质,提高燃油利用率、推广新能源汽车,强化节能减排意识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

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机动车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产品,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据环保部《2014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统计,201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32亿辆。2015年环保部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环境空气中颗粒物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一.城市机动车尾气主要污染物及危害

车用燃料的燃烧是机动车尾气污染物产生的主要方式,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硫化物以及颗粒物(PM)等。2013年全国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3439.7万吨,碳氢化合物(HC)431.2万吨,氮氧化物(NOX)640.6万吨,颗粒物(PM)59.4万吨1。其中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超过80%,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超过90%。

一氧化碳是由碳氢化合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易燃有毒气体,是由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物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碳氢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有机化合物的蒸发,也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之一。汽车尾气排放中的微粒物有铅氧化物等金属化合物、烟灰和炭颗粒等固体微粒,是“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诱因。

二.城市机动车尾气高污染成因

1.油品升级滞后。燃油质量对污染排放具有重要影响,油品中过高的含硫量对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产生影响而直接导致排放的增加。目前除北京、上海、陕西、天津以及江苏、广东、杭州部分市区,我国大部分省市应用国四汽柴油。

2.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标准不同步。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现行法规从不同层面对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进行了规定,各省市也相继制定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条例,但是许多条款原则性过多、可操作性差,新环境下机动车尾气排放执法困难。车用燃油标准与汽车排放标准不同步,达标油品上市长期滞后于新车型。轻型、重型柴油车国四标准实施一推再推。

3.监管力度不够,协调机制有待完善。近年来,多个城市相继成立了机动车污染防治专职管理机构,但是起步晚,缺乏必要的人员、经费、设备,监督管理力度严重不足。而且在我国机动车由质监、工信、工商、公安、环保等多部门共同管理,责任不明,协调配合不足,多项环保政策未能够有效落实,无法形成良好的机动车尾气污染检测制度,对超标车辆监管比较薄弱,未能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

三.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建议对策

1.推动黄标车、老旧车淘汰

黄标车、老旧车使用时间久、尾气排放控制技术落后,污染物排放量大、浓度高。城市行政辖区应进一步强化黄标车、老旧车区域限行政策、采取淘汰补贴等鼓励性政策促进黄标车、老旧车辆淘汰更新。

2.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部分城市尚未建立承担在用机动车环保监管职能的专门机构。同时应借鉴交管部门经验,推广使用非现场执法,建立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实现机动车排气远程实时监控。

3.改进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机内净化技术对机动车制造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通常影响发动机本身的动力性能,因此目前广泛采用机后净化措施,在机动车排气管安装尾气净化器,通过净化器过滤、催化剂催化,促进尾气中固体颗粒和有毒气体充分燃烧,转化为无毒气体排出。

4.提升车辆燃油品质,提高燃油利用率

车用燃油品质差严重影响机动车正常排放水平,使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快石油炼制企业的技术升级,加快燃油置换步伐;同时应推广研究油品清净剂,促进燃烧、改善油品使用性能,达到节约燃油降低有害物质排放的最终目标。

5.推广新能源汽车,强化节能减排意识

鼓励政府部门和公交、环卫等行业应用新能源汽车,规范新能源车辆的生产、维修、充换电等配套设施,通过补贴引导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政府可以加大对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健全公共交通配套设施,鼓励“低碳出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4.

[2]沈家芬;张凌;莫测辉;冯建军.广州市空气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主成分与典型相关分析.生态环境2006,15.

[3]佟霁坤;陈海婴.保定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对策与措施研究.山东工业技术2014.

[4]杜玉洁;周芸;左孝青.汽车尾气净化器载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材料导报2012,26(11).

[5]魏康霞;刘颢刚;廖兵.江西省机动车污染防治现状与对策研究.江西科学201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