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万天虎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现实意义

0引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总结《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我国改革开放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它为我们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1.1“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宣言》运用唯物史观阐明: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引发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表明,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了自己。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无产阶级,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阶级,处于被奴役、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它又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因而能够肩负起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的历史使命。由此看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

《宣言》发表以后,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两个必然”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理。首先,“两个必然”揭示的是一种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本身并不回答某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何时灭亡。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指出:“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2]其次,“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如同以往的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全面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需要根据唯物史观来深刻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统一。这种代替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

1.2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新社会的根本标志“自由人联合体”,是《宣言》第二章的最后一段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恩格斯认为,这样一个联合体对于未来新社会具有标志性意义。1894年,意大利社会党人朱泽培·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新世纪》周刊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回答:“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这一论述不仅阐明了人的发展对于未来新社会的重要意义,而且阐明了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全体和个体的关系:没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没有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要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首先要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继《宣言》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第1卷和《反杜林论》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从而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新社会的根本标志,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努力促进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我们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是一切发展的关键,没有现代化的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特别是随着理论创新的进行,我们党得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深刻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当然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本,但又不能到此为止,应当像《宣言》所阐明的那样,从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来认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还应当把动力之本与目的之本统一起来。过去,我们党虽然没有提出以人为本,但历来认为人民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应在强调动力之本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人作为发展目的这个意义上的本。坚持以人为本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前者是后者的思想基础,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才能迈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实步伐;前者还是后者的底线和基石,不尊重人的生命、情感、意志、权益,便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与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过去我们听到的介绍都说那是一本阶级斗争教科书,里面讲的都是阶级斗争的事,似乎印证了“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可是,结合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再次细读《共产党宣言》,却发现其中的核心思想正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中所说“和谐社会”。《共产党宣言》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尖锐矛盾的各种表现,指出这些矛盾尖锐化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但揭露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分析矛盾的一方面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它的对立面。

我们看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批判有史以来的社会矛盾,实际上都是以一种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来进行对照分析的,这个理想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得很清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不但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情景,而且直接使用和肯定了“社会和谐”的命题。对于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虽然批判了其“空想”的缺陷,但同时也肯定了它积极的一方面。《共产党宣言》中说,这些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著作,“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所有这主张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的对立。”[5]由此可见,马克思对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不但充分肯定,而且认为是“积极的主张”,是“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城乡对立是社会不和谐的一种表现,《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使乡村屈从于城市的统治”,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消除这种现象。事实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城乡之间的差别已经远比当年小得多,甚至比一些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城乡差别还要小。这是很值得我们共产党人认真思考的一种新现象。这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现在也寻求社会的和谐,北欧国家此项成效尤为显著。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而采取新形式。“和谐社会”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了妥善的途径,指出了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0—73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