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标准英语学习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谈新课程标准英语学习策略

胡蓓

胡蓓浙江永康市第三中学

英语教学的预期目的和实际效果之间经常有很大差距,原因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潜心于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哪些方式接受信息、怎样处理信息,即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缺乏指导。

一、当前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现状及其分析与对策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意观察了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发现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经过观察、问卷调查和个别面谈,总结出了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状况。

1.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很少能有意识地通过电视、录音机等途径提高听力水平,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把课内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和练习作为提高听力水平的唯一途径,指望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听力水平。甚至有小部分学生不把听力当回事,没有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

2.很少有学生能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机会练习口语,如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参加英语兴趣小组等。绝大部分学生仍把课内训练和根据老师要求进行练习作为提高口语水平的唯一途径。而在中学阶段,由于班级人数多,加上课时的限制,学生锻炼口语的机会极少。因此,学生在口语方面学习策略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3.只有少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运用一些初级的阅读技巧,绝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生词就采用词典或电子词典,且逐字逐句地阅读,基本上不会采取跳读,或根据语境及上下文猜测生词意思,因而阅读速度及理解都受到了很大的障碍。

4.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主动通过日记、书信等练习写作,其余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课内要求进行写作,有的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

5.约一半的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大部分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

6.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背单词多于句子、对话及课文,不会活用,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7.大部分学生不会正确恰当地使用词典。他们在查词典时,只查该词的中文解释,没有用英语解释英语以及查阅该词的不同用法和与其相关连的各种搭配的习惯。

8.另外还必须引起注意的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学生英语兴趣不大,他们学习英语仅仅是为了应付期中、期末及升学考试,或者是在家长及老师的要求下才勉强去学。绝大部分学生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通过老师的教导能把自己的英语成绩提高,对口语和听力却不大重视。

二、分析及对策

1.思想动机问题。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不算长,然而兴趣却有所衰减。我认为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思想动机问题。一般来说,外语学习者的动机可以分为融合型(integrativemotivation)和工具型(instrumentalmotivation)两种。持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希望通过学习目的语,融合到该目的语的文化中,得到该语言在社团成员的认同。这种动机对中学生来说是极少的。而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短期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而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升学考试。研究证明,持前一类动机的学习者成功的比率较高,坚持学习的动力也大。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90%以上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工具型的。虽然他们有时会为了某一考试而努力,但学习始终会呈现一种波浪式,围绕着考试而转。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融合型动机,只有转变了动机,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

2.兴趣培养问题。大家知道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学习的启蒙阶段开始,但由于现在英语教学的时间从传统的中学阶段提前到小学阶段,因此,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蒙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即便如此,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也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还不长,如果这时中学英语教育仍停留在侧重于知识的传递和储存而促成学生死记硬背,把学习视为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学习兴趣不但不会增加,反而可能丧失。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采用填压式的满堂灌,而应该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某些语言规则,再通过言语操练使之“内化(internalization)”,这样,便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按照美国著名教学理论家布鲁诺(J.S.Bruner)“通过发现而学习(learningthroughdiscovery)”的理论,“发现”是兴趣之源,教师应着眼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识英语与母语的差异,发现并把握英语语言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英语和汉语句子结构上的异同,从而把握两种语言在逻辑思维上的不同;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某一类词汇如颜色词、动物词等的不同用法,从而了解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诸如此类的教学手法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3.听、说技巧问题。学习者的语音水平、记忆力、情感因素和背景知识等是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方面,但许多学生都只把课堂当作唯一提高听、说能力的场所,放弃了许多良好的机会和手段。有许多学生在做听力的时候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难词上,而这些词对整个意思理解也许不是很重要。学生本身的语音、语调与标准音之间的较大差距造成听力上的障碍,因此学生的语言输入就少,也就难以说出流利的英语了。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听力练习,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口说话,不要太注意语言的形式,要注意把语言的意义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客观上如何把握听力和会话的技巧。

4.读、写能力问题。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态度、动机、焦虑、过于兴奋等会对阅读过程产生影响。因此,使学生在阅读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并掌握某些阅读技巧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技巧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而获得的。比较适合中学生的技巧有: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运用推理、猜测等能力寻找有关答案,最好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文章意思。在中学阶段,教师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写作基础,让学生接受一些写作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句子到段落,分阶段训练。

5.词典使用方法。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充分地利用词典。作为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就应该向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英文词典的功能和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英文词典的能力。

6.个性差异问题。心理学上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个性的差异会导致学习策略的不同。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参与,敢于抓住实践的机会,往往不注意语言的形式;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沉静,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教师在基础教学阶段应该尽量设法使内向型的学生向外向型转变,这样才能很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的教学思想,完成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分析与研究,特别是在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我们不仅发现学生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意识到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与学生策略一致,互相适应,在教和学的实践中双方各自调整适应对方。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顺应学生学习模式的低水平上,而是要有意识、系统地改变,教会学生某种学习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语言学习策略水平,使策略训练成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