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 1

自体输血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周巧群陈建明蔡丹

周巧群陈建明蔡丹(湖南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湘潭411100)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8-054-02

【关键词】贮存式自身输血应用输血反应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中不可代替的治疗手段之一[1],在目前血源相对紧张和异体输血可能导致病毒传染性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下,贮存式自身输血以其安全、有效、经济与方便等优点,在临床得到了推广应用。我院自2006年以来,对外科择期手术病人开展贮存式自体输血,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6年3月—2010年5月,本院收治的外科择期手术病人204名,术前评估术中≥60%的可能性要输血,其中男121名,女83名,年龄18—57岁,平均42.3岁,体重≥55kg,无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正常,术前Hb≥110/L,HCT≥0.35,PLT≥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正常[2]。其中脊柱手术47例,股骨骨折48例,髋臼骨折64例,人工关节置换术45例,其中有RH阴性病人3例,另外,选择年龄、性别、体重及病情等情况配比合适异体输血的病人201名为对照组。

1.2方法病人手术前2-3天内采集自体血液,使用CPDA保养液的采血袋,按抽血先后做好标记,标识姓名、床号、抽血日期、住院号及血型。热合封口,存输血科4℃储血冰箱内备用,其中有5名病人采血两次,每次间隔2-3天,采集的血液量280-650ml,术中回输给病人,采血后复查血常规。

1.3采后无严重不良反应,采血前后各项常规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所得数据以x-±s表示,前后数值差异比较用t检验。

从表1可以看出,采血后RBC、HB、HCT指标较采血前有所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2结果见表2。

3讨论

在血源全国紧张、短缺情况时有发生的局面下,这几年我院自体采血已作为一种标准操作应用于择期手术中。自体采血可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增加红细胞生成,从而加快病人术后HB和HCT值的提高[3]。从本组临床资料可以看出,术前估计失血量多的病人自体血回输代替了异体血,即使再用异体血,也明显减少了异体血的红细胞和血浆的用量,缓解了血源紧张。应用自身血,减少了输血反应,不存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避免了同种异体免疫作用所致溶血、发热、过敏反应;亦无异体输血因配血失误带来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可能[4]。自身输血也为稀有血型的病人提供了血源,本组自身输血数据中有3例为RHD阴性的病人。为避免不良反应,自体输血在采血过程中也应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按要求贮存。

参考文献

[1]闫东河,姜美林.现代临床输血技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158—160.

[2]冯爱兰,杨淑萍,田美欣等.自体输血得的临床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04.18(4):580—581.

[3]严仲文,梁兵.贮存式自身输血[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4):335—338.

[4]杨天楹,杨成明,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38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