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亚洲金融危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启示

张程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2006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如今已蔓延到世界各国,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但上个世纪爆发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对现在中国的政策走向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治理;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99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收稿日期:2009-03-29

2006年下半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使中国的经济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次危机。本文主要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治理措施的分析得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一些启示。

一、各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及效应分析

1997年3月2日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株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由泰国引起的金融动荡一直蔓延到亚洲的北部乃至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日本、中国、中国香港、韩国均受重创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这场危机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银行倒闭,金融业崩溃导致经济瘫痪、经济衰退。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IMF的要求下开始实施双紧政策,但效果不好。于是从1998年第一季度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允许这些国家采取赤字财政刺激经济,具体措施包括:(1)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2)规定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增长率。(3)削减银行储备金和下调中央银行干预利率。

实施双紧政策不但不利于危机国的复苏,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深了危机国的矛盾。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东亚国家走出危机困境,实现经济复苏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在危机国家情况各不相同,如何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二)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经济周期运动中,由于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金融机构运行机制的固有缺陷,以及金融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所以在金融体系内部会不断地产生和爆发金融危机的能量.

(三)汇率制度调整

自1997年7月起,在货币投机者的冲击下,从泰国开始,许多东南亚国家相继放弃了传统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允许本国货币自由浮动。由于对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缺陷存在不同认识,补救措施也多种多样,这些措施既有采用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也有进一步强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四)控制资本的不合理流动,实行资本项目管制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到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流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大量资本流入导致了外债规模累积,而其中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使得总外债中的短期外债比例过高,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造成了许多问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控制资本的不合理流动主要是通过资本项目管制和“谨慎性”控制手段来实现。资本项目管制是加强外债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汇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要以维护公众信心为前提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公众信心,有的时候金融危机完全是由公众的信心危机引爆,所以对金融危机的治理必须以维护公众信心为前提。实际上,单纯的财政危机、货币危机并不可怕,它们往往通过中央银行的救助、同业援助和存款保险等措施予以解决。真正可怕的是由财政危机、货币危机而导致的公众信心危机,这种信心危机一旦蔓延就有可能破坏整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甚至是经济机体。要维护公众信心,首先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其次是要有一整套能够稳定公众信心的紧急救援机制。

(二)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应有效并严格执行

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的次贷危机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因而亚洲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对受到次贷危机冲击的中国而言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了应对这次的危机中国采取了很多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一样的政策,如:降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拉动内需、加强金融监管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但这些措施实施的力度及效果在中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就提出要拉动内需,十年后的今天还在叫着要拉动内需,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那些所谓的拉动内需政策的有效性。

(三)要注意金融危机治理措施的协调配合

由于金融行业在社会中处于特殊位置,所以要求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必须要有多个部门、多种政策手段的配合。在金融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两难选择,选择的治理政策可能会给经济的其他方面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前后两种政策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坚持成本—收益原则,即选择任何一种政策都必须权衡其成本与收益。从亚洲金融危机治理效应的探讨中也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都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所以要求一国政府在采用任何一种治理措施前应先对其可能产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郑振龙.大警示:冷观亚洲金融危机[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2]朱孟楠.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田宝良.国际资本流动-分析、比较与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