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D-二聚体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影响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D-二聚体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影响的分析

刘波付立旗王玉春王晓民

刘波付立旗王玉春王晓民(黑龙江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163001)

【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9-0209-02

【摘要】目的探讨血肿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D-二聚体的含量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1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及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液和血清中VEGF、bFGF、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将实验数据分类汇总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实验统计数据表明血肿液中VEGF、bFGF、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中的含量(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bFGF、D-二聚体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发展以及术后复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D-二聚体慢性硬膜下血肿

AssayofVEGF、bFGFandD-dimerandtheirSignificanceinChronicSubduralHematom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ole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andD-dimerinthepathogenesisof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MethodsTheconcentrationsofVEGF、bFGFandD-dimerinhematomafluidandseruminpatientswithCSDHweredetectedbyenzyme-1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andimmunoassay.ThetestresultisexpressedasVEGF、bFGF,D-dimerresults,experimentaldatasubtotals,theuseofSPSS17.0softwareforstatisticaldata.ResultsTheconcentrationsofVEGF、bFGFandD-dimerinthehematomafluidweresignificantlyincreasedascomparedwiththatintheserum(P﹤0.001).ConclusionVEGF、bFGFandD-dimermay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athogenesisofCSDH.VEGF,D-dimerinpatientswithchronicsubduralhematomainthedevelopmentandrecurrenceplayanimportantrole.

【KeyWords】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D-dimerChronicsubduralhematoma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颅内血肿的10%。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确切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国内外关于慢性硬膜下血肿腔不断增大的研究已有多年,但至今仍未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领域集中在新生血管的形成机制与血肿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两个领域中[1],于此领域中有关的指标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ity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白介素-6、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等。本实验将重点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指标即VEGF、bFGF与D-2聚体在血肿液不断增大机制中的作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2例CSDH患者,患者均为老年人,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或者应用抗凝药物以及非典型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严格筛选患者,符合样本要求。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行钻孔冲洗引流术。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45—80岁,平均65岁。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30例);其次为肢体活动障碍10例。病程最短25天,最长1年,有明确外伤史者18例。单侧血肿30例,双侧血肿12例。对照组10例均为同期在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

1.2研究方法

1.2.1标本的采集

所有病例经CT或MRI确诊并在我院接受钻孔冲洗引流术,为保证血肿液不受影响,待血肿液放出之后用20ml注射器抽吸血肿液10m1,立即分别致于两个干燥试管中,每支放5ml,同时抽取静脉血10ml分别致于另外两个干燥试管中,每支放5ml。将上述样品离心3min(4℃,3000r/min),分离出上清液或血清,置于-80℃冰箱中保存待测。对照组取清晨空腹末梢静脉血。

1.2.2试验方法

ELISA法分别定量测定血清、血肿液中VEGF、bFGF。Latex法分别定性测定血浆、血肿液中D-二聚体含量,血浆D-二聚体正常为阴性(D-二聚体含量<0.5ug/ml)。

1.2.3统计学分析

VEGF、bFGF、D-二聚体的数据结果均以-x±sx表示,应用SPSS17.0软件,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42例CSDH患者血清和血肿液及10例健康人血清VEGF,bFGF,D-二聚体含量以及对照组VEGF,bFGF,D-二聚体含量(如表一),结果表明病例血肿液中VEGF,bFGF及D-二聚体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比组血清液中的水平(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血清中中VEGF,bFGF及D-二聚体的浓度对比组正常对照组血清液中的水平(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一病例组及对照组VEGF(pg/ml,-x±sx),bFGF(pg/ml,-x±sx),D-二聚体含量(ng/ml,-x±sx)

组别例数VEGF测定值(pg/ml)bFGF测定值(pg/ml)D-二聚体测定值(ng/ml)

病例血肿组307348.84±5108.70**7970±25.08**316128.0301±88441.2385**

病例血清组302038±10.58*20.32±6.07*610.476±207.486*

正常对照组1010.53±6.3720.56±10.25598.9984±254.4956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病例血清组比较**P<0.001

3.讨论

硬膜下血肿是指外伤或者其它原因导致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三周以后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有关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无定论,目前较为流行的有以下几种学说:血管损伤学说认为CSDH的发生与皮质小血管或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桥血管断裂有关,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后引起硬脑膜内层发生炎性反应血肿表面逐渐形成包膜,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腔不断扩大。渗透压与纤溶系统亢进学说认为局部纤溶系统功能亢进在CSDH血肿的不断扩大以及术后复发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相关研究仍未能详细阐明CSDH发病的确切机制[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血管生长因子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它作用广泛,具有促血管再生、抑制内膜增生、促进血管侧枝循环建立的作用[3]。研究显示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bFGF主要是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参与CSDH血肿外膜的血管形成并与血肿局部炎症因素及局部纤溶亢进共同作用导致CSDH包膜及血管形成、血肿腔内再出血、血肿扩大发展。bFGF能明显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其促进相关组织或内皮细胞表达VEGF及其受体,间接促进血管生成。VEGF是一种作用很强的血管新生诱导剂,bFGF还可促进VEGF的产生,协同促进血管形成。同时bFGF可以直接和间接地上调VEGF的表达,增加内皮细胞的化学趋向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毛细血管出芽生长、诱导蛋白溶解酶生成和有利于内皮细胞芽穿透基质等功能,可以特异性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并可提高血管通透性和改变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形成并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也称血管渗透因子(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VPF),它能增加微血管与小静脉血管的通透性。其水平的升高,标志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敏感和特异指标。

研究表明硬膜下血肿所形成的占位效应,加重了颅内组织的缺血缺氧,进而血肿外膜发生炎性反应,在血肿形成阶段,炎症细胞,主要是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炎症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及大量血管活性因子,其中最重要的血管活性因子bFGF及VEGF参与了血肿外膜血管生成。血肿包膜特别是血肿外膜含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和分泌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激活由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使其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纤维蛋白发生溶解,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升高,凝血过程中产生的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所产生的FDP可诱导内皮细胞释放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同时VEGF也可提高内皮细胞中t-PA的基因表达,从而增加t-PA的活性,进一步激活纤溶系统,其抗凝血作用使血肿腔内凝血功能相对减弱,导致血肿包膜新生的血管不断渗血及血浆渗出。VEGF通过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内皮细胞基因的活化形式,增加胞膜表面通道蛋白的表达,形成一个有利于血浆及血浆蛋白等大分子流通的通道,从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这样使血管内纤维蛋白原等血浆蛋白外渗,纤维蛋白原与血管外的纤维连接蛋白等多种成分凝结形成交错的纤维蛋白胶体,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迁移、新生毛细血管网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基质。同时VEGF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上调血浆酶原激活物的活性,提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活化因子受体的表达,促进内皮细胞的蛋白水解酶和组织因子的诱导活化,分解胶原蛋白,使得血肿液呈高纤溶状态,从而诱导内皮细胞迁移分裂、新生血管增生。

终上所述本实验通过对血肿液及血清中VEGF、bFGF、D-二聚体的研究发现:VEGF、bFGF与D-二聚体在CSDH的发生与血肿腔的不断扩大以及术后复发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因此,慢性硬膜下血肿除了行钻孔引流手术治疗外[4],我们可以通过抑制血肿液中VEGF的产生、降低其生物活性和限制血肿液纤溶系统功能过强,可能成为部分CSDH病人保守治疗,尤其是为预防复发提供有效手段。但导致血肿腔不断扩大和术后复发的血肿液中VEGF的含量的临界值以及降低血肿液纤溶系统的功能对正常组织的生理功能是否产生影响仍尚不可得知,因此,关于慢性硬膜下血肿不断扩大的机制研究仍需要大量的基础及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BRADLEYC,LEGAM.D,SHABBARF,DANISHM.D,NEILR,MALHOTRAM.D,etal.Choosingthebestoperationforchronicsubduralhematoma:adecisionanalysis.JournalofNeurosurgery2010,113:3,615-621.

[2]杨彬,刘洪良,刘振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3):203-205.

[3]张冬梅,叶建新,崔晓萍,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脑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8):645-649.

[4]张玉海,章文斌,胡波,等.钙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7(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