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场效应”——班级管理的至上追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培育“场效应”——班级管理的至上追求

周克雄

周克雄四川省仪陇县南图实验学校

所谓“场”,是指物质存在的非实物形态,“场效应”则是场的动态作用,如物理上有磁场、电场、力场等概念。“场”和“场效应”的应用外延已远远不限于物理学范围。对于学校教育中的班级管理,它同样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场”这种境界中,受教育者几乎感觉不到外力的存在,然而“场力”的影响却能不知不觉地施加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既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就像钢铁在磁场中,久了也被磁化的道理一样。

下面谈谈“场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滋养“情感场”,形成亲师效应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用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这极其深刻地指出了情感激励对人们的心理引力作用。任小艾老师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例子,有一天下雨,任老师没有带雨伞,就与一个学生合打一把伞回家了。事后,这个班级有许多学生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总是带着伞,任老师很奇怪,便问原因,学生说:“希望每天下雨,任老师也能和我一起打伞回家。”可见,任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情感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灵魂,任老师作为情感教育大师,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磁性的班集体,在她的班级里即使在放假时学生也总是念念不忘班级的事情,学生会把班级和班主任布置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完成。优秀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班主任的真爱、宽容和温情。拍拍学生的肩膀,摸摸后脑勺;天气变化时,提醒学生添减衣服;学生生病在家,一个电话问候病情;学生因事耽误,主动为他补课;在与学生交流时,找学生的话题,谈他们的所好,真心的吐露心声而毫不掩饰;对学生微小的努力,点滴的进步,不太明显的优点、长处加以赞赏;在倾听学生的意见时,耐心而真诚;在解决冲突时,客观公正,晓之以理,不伤害学生;微笑常挂在脸上,把春天植入学生心里;学生在学校比赛失利时,带领学生唱一首《真心英雄》鼓舞士气;广播操时与学生一起做,教室地面有纸屑主动捡起来;早晚自习常到班级看看,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先做到。这些虽是小事,但能让学生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在班级滋养出温馨的“情感场”,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亲师效应”。

二培育“精神场”,拨亮灯塔效应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我去过许多班,一进门就会感觉到:有的班生机盎然,有的班死气沉沉;有的班严谨规范,有的班散漫凌乱;有的班积极乐观,有的班消极萎靡;有的班透出一股活力,有的班显出一股拼劲;有的班弥散着浓厚的艺术气息,有的班表现出时尚的现代风采??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实质都是班级精神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重视班级精神的培育,给班级赋予一个真实而又美丽的灵魂。班级精神统领着学生的意志和行为,激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作为抽象层面上的班级精神,其形式载体可以是班训、班歌、班徽、班刊、班级誓言等。班级精神一旦形成,便意味着班级奋斗目标的确立、奋斗方向的明确和共同的价值认同,对班级的发展起着凝聚、激励、航标灯作用。上学年,我担任了七年级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孩子活泼好动,虽然有一定的上进心,但因为每个人的个性都很强,所以谁也不服谁,如同一盘散沙无法黏合,班级缺少团结向上的氛围。经过认真思考和较长时间的培育,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提炼并形成了班训:“微笑、尊重、激励、互助”,确定了如下班级誓言:“因为缘分,我们相聚,带着同一个美丽的梦想,组成了这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集体。这是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我们以和谐凝聚友谊,用关爱书写回忆。这是一个永不言败的集体,我们以勤奋锤炼自己,用拼搏书写精彩。”然后把它醒目地张贴在教室中,要求每天第一节课前诵读,在班级精神的引领下,班级发展势头良好。

三营造“文化场”,注重熏习效应

教育是用文化的温存去激扬生命的活力。在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班级里,一走进教室,就会被班级浓浓的气场所感染——阳光、健康、向上、书香以及淡淡的恬静。班级文化一经成熟,将浸润、弥漫于班级中,形成班级特有的文化场,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改变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从文化学的角度去实施班级管理,会产生别有洞天的效果,因为再精细、再周密的管理制度,都不可能穷尽管理的全部内容,在制度达不到的地方,依靠什么进行管理?毋容置疑,只有靠文化。正是基于以上对班级文化的认识,近年来,我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实现突破的抓手。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一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演讲比赛”、“无人监考”、“班级运动会”等活动,对班级文化进行内化和延伸;二是在班级开展“读名著,背名诗,背名篇”活动,让孩子时时浸润在“好雨润物细无声,书香沁心益成长”的氛围中,营造出了灿烂的班级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三是每天选一则励志的话语抄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进行心灵的滴灌、文化的熏陶;四是办好班级刊物,通过班刊这个载体,形成高雅、生动的班级文化;五是建好班级文化阵地,办好宣传栏、黑板报,打造格调高雅的墙面文化。

四构建“道德场”,体现浸润效应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总能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班级的良性发展,既需要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更需要学生从内心自觉遵从道德准则。道德发自内心,更重要的是在心与心之间传递,在人与人之间蔓延,形成“场”力量。班级“道德场”的形成首先要将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播在学生心灵的土壤中。比如《弟子规》、《三字经》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经典教材,我将它引进班级中,并在每周的班会时间进行诵读,使学生明白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五个方面处事过程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形成“道德场”另一个有效途径是道德实践,让学生在主题系列活动中接受道德熏陶,我让学生到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烈日下为农民工送去绿豆汤,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让学生体验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德魅力。在班级道德场的建设中,我还就“以礼待人”、“谈吐举止”、“公德意识”、“诚实守信”、“互助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对每位同学进行“星级达标”,用这种榜样示范的方式,让道德的力量激荡在整个班级,学生在道德的浸润中得到健康发展。

五创设“环境场”,产生默化效应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环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要给予学生一个舒适、优雅、愉悦的班级环境,教室必须窗户明亮、地面洁净、墙面纤尘不染,教室里课桌椅、讲台上的教具、学生的作业本、学具等要摆放整齐,扫帚、小黑板、图书角的图书等都要摆放有序。让教室里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教室前面张贴班训和班级成员经过共同奋斗而取得的奖状,在教室的两侧张贴名言警句,班级宣传栏、黑板报可展示学生的绘画、优秀手抄报、优秀的习文、作业以及各种活动的照片,使封闭的教室成为教育的广阔天空,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实践证明,健康和谐、温馨优雅的班级环境,会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

一个好的班集体就是一个好“场”,它能通过“场”的引力凝聚智慧,通过“场”的势能约束行为,通过“场”的辐射激励学生,通过“场”的影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因此,培育具有“场”的班集体应成为班主任的至上追求。

参考文献

[1]李立.品质在文化滋养中提升[J].四川教育,2010(4):16~17

[2]庞滨.打造健康的班级环境[J].大众心理学,2006(11)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