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大学生“宅文化”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登杰唐华阳吴念鸿罗进陈思圜蒋冬梅夏

---以南充市五高校为例

王登杰唐华阳吴念鸿罗进陈思圜蒋冬梅夏于惠

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为了使大学生们认识到“宅文化”的弊端,早日从中走出来。通过问卷调查,个例采访、数据分析得到南充市大部分学生存在宅现象,本文在经过文献参考、老师的指导下从其现状、成因和对策等不同方面加以解析。希望能对当代的有宅现象的大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宅文化;大学生;对策

“宅文化”早起源于日本的御宅族,是指对ACG(动画,漫画,游戏)等次文化产品极度痴迷的社会群体极其言行,略带贬义。后来宅文化传到我国大陆时,“宅”已经被用来泛指整天在家不出门,不修边幅的人。所谓“宅文化”,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宅在家里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们对南充市五高校2000位年龄介于18~24岁(含18岁和24岁)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发放,回收问卷1864份,有效问卷1680份,在有效问卷中,男生有604人,女生有1076人。在对问卷进行整理之后,运用SPSS对问卷进行分析,以以下标准判定宅一族。

二、宅文化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现状

1、大学生宅一族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

我们宅科研组对大学生锻炼情况用以问卷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宅一族学生中98.8%的学生一周都不会参加体育锻炼,仅1.2%的学生会锻炼30分钟左右。

2、大学生宅一族课余时间大都宅在寝室

调查发现,平时下课或是放学,大学生宅一族大多数选择回到寝室,87%的学生选择打游戏,12%的学生看电影,1%的学生选择睡觉。他们大多不参加班级或者社团活动,寝室似乎成为他们唯一的能去的场所,他们花费在寝室的时间远远超过停留在图书馆、教室、校外的时间。寝室已成为他们身体和精神的重要寄托。

3、医学院校与同等院校情况较好

大学生喜欢宅是调查结果的总特征,但有一个现象非常突出,医学院校的学生总体宅情况较同等层次的院校好,大多是由于同比其他院校而言,其学习任务繁重。

三、南充五高校“宅”现象的成因

从心理学分析,选择“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是为了逃避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原因

(1)学习目标模糊不清

大学生不同于高中生,高中时代是死板的应试教育。大家都奔着高考考取一所好大学而不断努力,可以说,短期的学习目标明确,知道朝着哪个方向奋斗。而一进入大学,全都变了样,学校是放松式教育,加之自己学习目标模糊不清,所以就开始放任自己,宅在自己的世界中。

(2)危机意识不强,得过且过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甚至情感压力越来越大,有的人奋勇求生,而有的人丝毫没有感受到。在大学时代,钱不用自己挣,花完了找父母要就是,抱着父母把一切都给我准备好了的心态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过得悠然自得。

(3)自我管理不足,盲目从众

良好的群体氛围对个体的行为具有积极作用,反之依然。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且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所以宿舍大部分的人或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都变成了“宅”一族,那么他也会跟着变得宅。

2、外部原因

(1)大学课业轻松,课余时间较多

足够的大学课余时间给他们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学里相对较少的课业和相对轻松的管理,使他们有时间宅。出来上课在教室,其余时间就是待在寝室里消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熬夜通宵,这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几年下来,个人经验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在吃老本,好多还可以顺利毕业,但也有人因此荒废学业,到大学里毫无收获。

(2)校园活动缺乏

宅一族的学生在同少年时很少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即使有参与的意愿,但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不知不觉中他们与同龄人之间产生隔绝,缺少正常的生活经验。久而久之,是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负担,内心想法无法及时与人沟通,形成恶性循环。

(3)网络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带闹闹和网络的普及速度极快,电子商品的发展更是迅速。这在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中表现更甚,网络资源丰富了大学生网络生活,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网络游戏更是成为大学生流行休闲的放松方式。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大学生宅文化的对策

宅文化在大学校园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现今和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对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群体进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因此,以下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对当代的有宅现象的大学生有所帮助。

学校方面: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用知识的力量和教师的课堂魅力吸引他们走向课堂;组织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用这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吸引宅男宅女们“走出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

家庭方面:父母要学会倾听,成为子女的良好“倾诉者”,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从感情和行动上让子女体会到父母的爱护与关怀,从而让他们在遇到烦恼和困难时不需要去网络中进行倾诉和宣泄。

社会方面:公众与媒体应该对宅文化给以客观的评价和定位,切勿把它当作一种流行趋势加以渲染,造成宅是时尚的假象,使得大学生盲目跟风和效仿,但也不能对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一味的进行批判,认为他们都是有心理问题的不良少年,作为公众和媒体应该去了解、理解并帮助他们。

参考文献:

1.张洁.大学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81-86.

2.肖华,刘秀珠,林轩东.宅文化的影响及存在根源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83-187.

3.苏旭,孙元皓.大学生“宅”现象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17-118.

4.唐胜蓝.大学生“宅文化”现象及其对策.科技文汇,2013:175-179.

5.龙晓凡,孙文秋实.宅文化下大学生集体活动开展模式的思考.实践探索,2015(70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