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紧张,所以高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因为紧张,所以高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龚爱军

龚爱军涟源市第九中学

摘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此含义,对于新课程的学习流于形式。本文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效率

2009年,我们一行四人远赴江苏教改名校——洋思中学考察学习!在仰慕、惊叹于他们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对他们“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讨!回校以后,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了《湖心亭看雪》一课,算是给全校老师上了一堂汇报课吧!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结合图片)导入新课: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少文人墨客为它留下诗文佳作!苏轼曾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它的美丽迷人。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笔下西湖冬天的景象!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自官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好山水,晓音乐。中年时,明朝灭亡,他便辞官不做,避居浙江山中,专心著书!本文选自的《陶庵梦忆》就写于明亡入山之后!

三、用多媒体展示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诵读课文

2、能自主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四、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多媒体展示要求:2分钟后,能准确的朗读全文

五、检查自学:指2名学生朗读全文,请其他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六、完成第二个学习目标,用多媒体展示要求:一边小声地读课文,一边对照教材中的注解自主翻译课文,5分钟后,比谁翻译的最准确。

七、检查自学:

1、教师提问:在自我翻译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请举手,这时,有2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教师再问:与这两位同学有相同问题的请举手,全班大约有2/3的学生举手。

3、请学生接力翻译全文,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处,教师进行引导:

第一句,先引导突破关键字:焉:怎么;更:还;学生顺利的翻译出全句;第二句,先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找突破口,“粒”:米粒,在茫茫的西湖中,船中的人就像米粒一样,让学生明白了这句话用的是比喻之后,再教给学生用这种修辞去翻译前面几个短句。不久,就有学生举手示意,教师请他回答:只有长堤像一道痕迹,湖心亭像一个小黑点,我乘坐的船像芥草。

八、学生齐读全文。

九、用多媒体展示出三个问题,并提出答题要求:

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2、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这个“痴”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原文进行回答。

十、检查自学:

第1题,学生无思维障碍,回答得很顺利。

第2题,学生有些迟疑,教师指导学生从文中划出表湖中人的动作的词语和句子:“铺毡对坐”“烧酒”“拉余同饮”,然后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一下,然后请学生回答:铺毡,说明准备久呆;边喝酒边赏雪景,更有闲情雅致。但是,学生还有一处没有想到,教师继续引导:湖中人是本地人吗?学生迅速找出答案:“金陵人,客此”,再结合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十二月”,时近年关,客居在外地的人们会忙于干什么?学生回答:往家里赶,与家人团聚!但湖中人在干什么?在西湖的湖心亭赏雪,这更非常人之举!突出了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第3题,就只有班长一人答出了“表达了对西湖雪景的痴迷、喜爱之情”,但另一层含蓄的意思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开始启发学生:在作者简介中可知,作者在明朝灭亡之后就辞官不做,这暗示了什么?有学生回答:对明朝的忠诚。教师再引导:文章开头的时间是“崇祯二年”,本文写于清初,但用“明代”的年号;“金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都城所在地,这三处都与同一个朝代有关:明朝,那么聪明的你们从中发现了作者含蓄的表达对故国的什么情感?马上就有学生回答:深深的思念(怀念)之情!

十一、完成第四个学习目标,用多媒体展示要求:从文中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作出赏析,3分钟后,看谁说得最好。

文中写景的句子共三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雪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十二、检查自学:大部分学生能结合关键词或修辞方法来进行赏析。

十三、用多媒体展示出西湖雪后湖心亭以及周围的景色,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茫茫雪景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把西湖雪后的美景描绘下来,4分钟后,展示成果。

十四、成果展示: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比如“湖心亭一点”就有学生这样描写:不知道是哪位画家不小心溅落的墨点;还有学生把雪后的西湖比作“淡妆的西子”!

十五、总结全文:要学生总结这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许多听课者的镜头都聚焦于执教者,看教者教得是否精彩,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上的这一堂课,教师既没有舌战群儒的口才,也没有潇洒工整的板书,没有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的图片,更没有澎湃的激情,根本谈不上精彩。但是,转换一下镜头,聚焦于学习者时,大家会发现:课堂上的多数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学得紧张,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到了能力,也学到了方法。有专家说过“肯放手是态度,会放手是能力”,我的这一堂课,设计的四个目标,都是放手由学生自主完成.。从整堂课来说,教学容量相当大,教学效率也很高。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堂课至少要两个课时!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课堂变得如此高效呢?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自学放任自流,无明确的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学得一点都不紧张;二是提的问题太简单,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探究的兴趣;三是组织学生讨论没有选准问题,容易的难的问题都进行讨论。因此,这些做法,都只是课改的形式,并没有把握住它的本质。这样,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上的这堂课,之所以效率高,归功于“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它包括三个教学环节:明确目标、自学指导、检查点拨。上课开始的第一环节是“明确目标”,教师用多媒体(小黑板)展示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第二个学习环节是“自学指导”教师还是用多媒体展示,但是“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哪些内容);明确方法(在自学时使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只有做到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首先是明确时间,自学的时间要紧张,不要太宽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就能让他们在课堂中紧张起来,学生的思维就会被迅速激活,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三个环节是“检查点拨”。教师要根据“自学指导”中的要求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样,学生又能产生紧张感,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自学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组织成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前面两个环节是“先学”,尽量要求学生自学。第三个环节是“后教”,学生懂得的坚决不教。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时,如果有学生出错,教师不要迫不及待地纠正,而要由其他学生来更正;学生提出疑问时,不由教师来解答,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有学生相互交流来解答!因此,整堂课,教师讲授的知识很少,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张、高效的学习,很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教师也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

当然,和洋思中学的教师比起来,我觉得自己还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远没有学习到他们的“精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学习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