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中医药辨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病6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温针灸中医药辨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病60例

张殿洲

张殿洲(内蒙古赛立特尔职工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关键词】膝关节病温针灸中医药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311-01

1、临床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12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54~79(70±4.9)岁;双侧39例,单侧21例;病程6~24(10±5.2)个月;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56~80(69±5.2)岁;双侧36例,单侧24例;病程7~23(9±5.4)个月。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部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初起患侧膝关节隐隐作痛;起病隐袭,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人;膝关节肿胀,活动时关节常见喀嚓声和磨擦音;X线检查见骨质疏松,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样改变,骨赘形成。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均属肝肾虚型、兼夹气虚血瘀或寒湿痹阻。

对照组:予中药辨证治疗。熟地15g,杜仲15g,牛膝15g,川木瓜15g,骨碎补15g,威灵仙15g,白芍20g,鸡血藤30g,制川乌10g(先煎)。随症加减:夹气虚血瘀者,除基本症状体征外,伴乏力、纳差、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加黄芪20g,丹参15g,当归10g,川芎10g,红花10g;偏肾阳虚夹寒湿痹阻者,除基本症状体征外,伴畏寒、关节发凉、得温则舒、尿频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沉迟者,加桂枝10g,补骨脂12g,巴戟天12g,肉苁蓉20g,细辛5g,独活15g;偏肝肾阴虚,血不养筋者,除基本症状体征外,伴眩晕、口干少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沉细弦者,基本方去熟地,加生地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知母15g,黄柏10g,杞子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天1疗程,间隔3天再服第2疗程,共治疗2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取穴:主穴取内外膝眼,鹤顶、悬钟、配穴取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太冲、阿是穴,均取患侧穴位。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根据病情选用3~4穴。操作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膝关节弯曲约120°,皮肤75%乙醇常规消毒后,取28号3寸毫针,针刺得气后,用长约2•5cm的艾条点燃后套在针柄上(注意燃烧端勿靠近皮肤,避免皮肤被艾条灰散落灼伤),任其徐徐燃烧至熄灭。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每疗程10次,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2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②显效:全部症状体征消除或主要症状体征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或者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④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进步。

2、结果

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6026228493.33

对照组601411211476.67

注:两组疗效比较,经Rili1分析。U=2.55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

3、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属中医学“痹证”、“骨痹”范畴。中医学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一般认为其一因虚致病,年老体弱,肝肾虚衰,精血不足,筋骨失养,风寒湿邪入侵致气血瘀滞,痹阻经络;其二为因病致虚,多由闪挫跌仆,风寒湿邪入侵致气滞血瘀,久则肝肾亏损,脉络失和,渐成本病。治疗重在补肝肾、强筋骨、祛风胜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中药地黄、白芍、骨碎补、川木瓜、杜仲、牛膝、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杞子等补肝肾、强筋骨;鸡血藤、丹参、当归、桂枝、细辛、威灵仙、制川乌等活血温痛、祛风胜湿、通络止痛;温针灸可经艾灸及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并使热力通过针刺而内达俞穴、温通血脉、通淤决闭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通过观察,温针灸配合中药辨治本病,具有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特点,达到全身调理,又有局部刺激病灶,因而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能有效地消除关节滑膜炎症,松解关节粘连,恢复关节囊韧带弹性,改善骨内循环,降低骨内压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3]。疗效较单纯中药更显著,且毒副反应不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35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X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

[3]周岳君,姚海清.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81列临床观察[J].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8(5):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