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概况

/ 2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概况

张人福宋晓园

张人福宋晓园(赣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341000)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404-02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的研究体内药物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方法已在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量,提供高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药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运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中药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给药方案,促进其新药开发、剂型改良及标准化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但因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药理作用的多样性,让中药的药动学研究较通常的化学药物更为困难。综观近些年的文献资料,本文试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1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复方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方程定量地预测这些过程的性质的一门边缘学科[1]。药物动力学作为一门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过程的科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

2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当前中药药动学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有效成分明确、可定量分析方法测定的中药及复方,即血药浓度法;另一类是适用于组方复杂,有效成分不明或缺乏微量定量检测方法的中药及其制剂。主要以生物效应法为研究手段,包括毒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和微生物法的检测方法等。

2.1血药浓度法

作为经典的药动学研究方法,血药浓度法能够认知药理作用强度的变化规律,能够探讨药物的分布、生物利用度、生物转化和排泄途径等药动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等特点。肖风霞等[2]采用高效液相法,以药动学软件拟合药一时曲线测定四逆注射剂在大鼠体内的时—量效关系,了解四逆汤制剂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徐凯建等[3]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双黄连”两种主要成分黄革苷,绿原酸为控制指标,测定注射剂与气雾剂的人体血药浓度。求出Auc0-6h、Cmax、Tp值和绝对生物利用度。苏涛等[4]研究口服马兜铃酸I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结果表明马兜铃酸I体内的分布具有器官特异性。廖芸等[5]应用的HPLC法测定环孢素A血药浓度方法,发现该法简便、快速、可靠适于临床。刘史佳等[6]用LC—MS法测定给药后大鼠血浆中柴胡皂苷a药物浓度,利用DAS软件拟合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大鼠单剂量静注柴胡皂苷a5mg/kg后,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呈二室模型,发现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专属性强,可用于柴胡皂苷a的体内大批量样品定量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2.2生物效应法

生物效应法是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动学研究,求取药动学参数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数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难以用化学方法测定其血药浓度。从中药的生物效应看,中药复方成分可分为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两部分,可针对性地分别进行实验,推算其药物动力学参数。80年代初期产生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前,该类实验方法主要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和微生物指标法、血清药理学等。

潘嘉等[7]以甩尾法(温浴法)镇痛效应为指标,鼻腔给予川芎挥发油后测定其表观药动学参数,发现川芎挥发油鼻腔给药的达峰时间较快,吸收迅速,起效时间短。魏敏等[8]用药物累积法测定丁公藤注射液的表观动力学参数。结果丁公藤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符合一房室开放式模型,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张世玲等[9]因血栓通是猪十二指肠肠黏膜提取的一种类肝素,结构不清,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半衰期较困难,运用效量半衰期方法测定血栓通药动学参数。丁龙其等[10]利用微生物法测定家兔中庆大霉素药代动力学。实验根据药动力学原理制订给药方案及监护,得出结论本法测定简便,精确度高。吴正平[11]研究一枝黄花皂普对小鼠腹腔注射的急性毒性。测定半数致死量(LD∞)。得出结论一枝黄花皂苷预期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但较大剂量可显示一定的毒性作用。

3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血药浓度法因药物在体内发生了生物转化,在血浆或血清中药物的浓度低,干扰因素多,测定结果的差异大。使用该法时采血时间的确定对于血药浓度有着明显关系。因此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意义应坚持个体化原则,更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唐蕾等[12]分析该院开展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以来的病例资料,发现影响血药浓度测定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病例之间个体化差异较大,提出对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意义应坚持个体化原则,提高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生物效应法重现性、可比性较差,无法阐明脏器分布、代谢途径等关键问题。谭春梅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黑归脾丸中黄芪甲苷含量,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黄芪甲苷含量时存在重现性差的缺点[13]。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时,黄芪甲苷属于末端吸收,要求黄芪甲苷的质量浓度较高,干扰较大,重现性也较差,无法阐明脏器分布、代谢途径等问题。评价中药复方制剂的药动学时,用某一成分的代谢情况代表整个复方。因中药复方制剂中不同成分的药动学特征有差异,复方制剂中某一成分的代谢情况无法反映整个制剂的水平。只是对某一成分或某一药效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即使是结构极为相似的两种成分之间,也可能存在药动学的差异。贺福元等[14]用大鼠血浆中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药动学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总方及总苷中的黄芪甲苷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不尽相同。可能是由于总方的成分组合与总苷部位的成分组合不同,各有效成分相互作用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4小结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药效都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这些化学成分相互协同或相互拮抗从而产生中药的药理作用。辨证论治,君臣佐使等原则是中医用药的精髓,因而整体观思想是中草药药理研究的一大特点。

现代化研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应用,要求我国的中药药动学研究有较高水平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重视中药代谢物的研究对于推动中药现代研究也显示其研究价值。即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草药药动学。科学史表明,任何学科的发展要与其同时代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处于同步化状况,才易达到。面对现代医学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中药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整体观着重于宏观,现代科学化着重于微观,形成宏观与微观辨证统一的完善的中草药药物动力学。

参考文献

[1]UuCX.pharmacokineticsstudiesinmodernresearchofi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J].InternationalSeminarofAdvancedDevelopmentofTraditioalChineseMedicineModernizationResearch[R].Tianjin:InternationalCoHegeofTraditionalMedicine,2003:25—27.

[2]肖凤霞,周莉玲.血药浓度法测定四逆汤制剂中乌头生物碱的药动学参数[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3):243—246.

[3]徐凯建,孙考祥,陆义成,等.“双黄连”注射剂与气雾剂的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11):484—486.

[4]苏涛,屈磊,张春丽,等.马兜铃酸I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76--680.

[5]廖芸,沈友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孢素A血药浓度[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5):54—59.

[6]刘史佳,居文政,刘子修,等.高效液相色谱一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柴胡皂苷a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25(10):1380—1383.

[7]潘嘉,潘晓鹃,张自嘉,等.药效学方法测定川芎挥发油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参数[J].医药导报,2006,(10):977—980.

[8]魏敏,李锐.药物累积法测定丁公藤注射液的表观动力学参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6):50—52.

[9]张世玲,张瑞芬.血栓通的效量半衰期测定[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1,29(3):268—269.

[10]丁龙其,张荣珍.微生物法测定家兔中庆大霉素药代动力学的实验[J].现代应用药学,1994,I1(2):24_25.

[11]吴正平.一枝黄花皂苷对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J].黑龙江中医药,2009,(3):41—42.

[12]唐蕾,刘凯欣,任斌,等.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广东药学,2000,10(5):35—37.

[13]谭春梅,张文婷,赵维良,等.高效液相色谱一蒸发光散射法测定黑归脾丸中黄芪甲苷含量[J].中国药业,2009,18(19):31—32.

[14]贺福元,刘平安,邓凯文,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及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21(40):1647—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