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013年下半年门诊患者用药咨询案例分析

/ 2

某院2013年下半年门诊患者用药咨询案例分析

李霓冰邓青苏慕霞谭苑芬

李霓冰邓青苏慕霞谭苑芬(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咨询五倍子盐酸二甲双胍附片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395-01

门诊咨询窗的建立,有助于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也是药学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用药咨询是药学服务的第一步,是推动药学服务模式转变的必需手段,是全程化药学服务的需要。”[1]本文从某院2013年下半年门诊所咨询的案例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三个案例,着重进行用药分析,敬请方家斧正。

1案例

1.1案例1

姓名:李××性别:女年龄:40岁

诊断:月经不调;汗症;证型:肝郁肾虚。开具日期:2013-8-6

处方:茜草10g地稔20g金樱子30g五倍子10g海螵蛸10g制何首乌30g党参20g炙甘草6g岗稔30g乌豆衣15g法半夏10g剂数:7剂。

自诉:现在服药三剂,都会觉得药味怪,每次喝完都有反胃想吐的感觉,并且有吐过一次。一般服完药后的20分钟之内的时间,胃都是不舒服的。并谓此方是用来收经的,服药时是月经的第五天了,现在月经已收。

用药分析:方中五倍子味道较为怪,主要成分为五倍子鞣质,并有服五倍子致胃肠道反应的记载[2],而且五倍子在方中为佐药;因此药师建议先把其中一剂的五倍子去掉,先服,观察是否还有反胃情况。药师于次日回访,去掉五倍子之后,已无反胃想吐感觉。药师建议剩下的三剂药可都去掉五倍子,并将服药情况反馈医生。

1.2案例2

姓名:刘××性别:女年龄:60岁

诊断:糖尿病;证型:阴虚内热。开具日期:2013-8-9

处方1:熟地黄15g丹皮10g泽泻10g山药30g山萸肉15g天花粉30g茯苓15g白背叶根30g首乌藤30g石斛15g黄芪30g苍术15g剂数:7剂。

处方2:盐酸二甲双胍片0.5g/片42片

用法:口服,1片/次,一天三次

胃肠舒片100片/瓶1瓶

用法:口服,4片/次,一天三次

自诉:现在服药已三天,感觉无食欲,对米饭很排斥。病人为首次服盐酸二甲双胍片,现在空腹血糖8.0mmol/L左右。

用药分析:中药益气安神,滋阴清热。院内制剂胃肠舒片功效:活血生肌,消炎止痛。适用于溃疡病,胃炎,结肠炎。而诊断并无胃炎等的诊断,但从用药来看,病人有胃炎等胃肠道疾病,经询问,病人确有胃炎,建议医师完善诊断。药师认为服药反应的原因可能不在中药,也不在中西药联用的禁忌上,而在西药盐酸二甲双胍上,其说明书规定了用法用量:“本品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根据病人的状况,逐渐增加剂量。通常本品(盐酸二甲双胍片)的起始剂量为0.5克,每日二次;或0.85克,每日一次;随餐服用。可每周增加0.5克,或每2周增加0.85克,逐渐加至每日2克,分次服用。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2550毫克。对需进一步控制血糖患者,剂量可以加至每日2550毫克(即每次0.85克,每天三次)。每日剂量超过2克时,为了更好的耐受,药物最好随三餐分次服用。”病人为首次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用量应由小剂量开始,而且病人有胃炎,又因盐酸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主要在胃肠道反应,因此,病人的服药反应可能是由过服盐酸二甲双胍引起的。建议找医生复诊,告知服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

1.3案例3

姓名:谭××性别:男年龄:31

诊断:喉痹病;证型:虚寒证。开具日期:2013-10-1

处方:粉葛30g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5g黑枣15g炙甘草10g黄芪30g细辛3g附片10g(先煎)干姜15剂数:4剂。

自诉:服药后1小时左右,出现心率加快,胸闷,皮肤发烫,甚至连走路都不灵活,一两天后,各种症状才自行缓解;只服了一剂药,现已停药一个星期。

用药分析:因处方中有附片,先煎,经询问,病人先煎附片40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40分钟左右。附片主要含乌头碱,“乌头碱中毒可引起心律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3]结合患者服药的反应,药师认为病人心率加快、胸闷、走路不灵活等疑似乌头碱中毒反应,但皮肤发烫一条与乌头碱中毒反应的“体温降低”不符合。纵观全方,此处方内含麻黄细辛附子汤、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于其中,且以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君药,助阳解表,并加粉葛升津。而麻黄细辛附子汤、四逆汤可升高体温;又从各药来看,多为辛温,性热;综上,药师认为,患者的服药反应是全方所起的结果。同患者沟通,患者也识一些中药常识,病人自已要求附片减量至5g,再吃一付试试。由此,药师建议同是君药的麻黄也要减至5g,并且附片5g要先煎1小时,并且备好蜂蜜,如服药后,仍然有类似反应,可先服蜂蜜水,并及时就诊。药师于次日回访患者,患者称服药后已无此前反应,且病情有好转,药师建议,第三四剂中药可继续按第二次煎药方法煎药,并应在复诊时将情况反馈医生。

2讨论

案例1和3为中药不良反应的咨询,其中案例1的五倍子为少用中药,也较少有不良反应的报道,是否与病人个体因素有关,也还没有得到相关证据,仅供同道参考;案例3的不良反应的主角附片,是临床报道的常客,但本案例的附片用量并不大,煎煮方法也属久煎,但还是出现了不良反应,一是可能和配伍有关,二是可能和患者的个体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强烈关注患者的个体反应,并可建立个人相关用药档案,在下一次用药时,尽量针对患者自身情况使用相关药物。案例2为西药的用量与说明书相佐,建议医生在使用相关药物时,当依据说明书的用法用量进行用药。

参考文献

[1]梅全喜,曹俊岭主编.中药临床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62.

[2]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92.

[3]张廷模主编.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