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英汉互译中的语态转换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4

论及英汉互译中的语态转换问题

舒春霞

[关键词]: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语态转换;原因分析;实例分析

中英语言中均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语态,两者的使用也多有相似,但仍不乏相异处。最明显之处,则在英语倾向被动表达,而汉语常用主动表达方式。据统计,在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前30页便有135个被动句,但老舍的代表作《骆驼详子》共211页,但仅近200句被动句,平均2至3页才1句,就汉语而言,被动表达方式使用较少。除此,英语科技,新闻,论述及公文文体中,此倾向更明显。英学者JohnSwales统计后表明,科技英语中谓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用被动方式来表达的。由此,便可管中窥豹,得知英语中被动句使用范围较汉语更广泛。

Ⅰ.被动与主动

语态(voice)是语言借助动词表示主语与谓语关系的一种形式,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种。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执行者,叙述强调的是动作;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叙述强调的是动作完成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

英汉语中均有主、被动语态两种表达方式,但细究之则不难发现其不同之处。其一,英语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广泛,汉语中被动句使用较少。在英语语言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是为了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场合都可以使用被动,其使用更是常见于科技文章、报刊文章和官方文章。与英语相比,汉语主动句使用较多,被动句使用较少,其使用范围相对而言也要狭窄得多。其二,英语语言中,结构被动式使用较多,汉语则更多使用意义被动。OttoJespersen在他的著作《英语语法哲学》中,认为“应该把结构范畴的被动句(syntacticcategories)和意义范畴的被动句(notionalcategories)区别开来”①,也就是说他认为被动句可以细分为结构被动和意义被动两类。结构被动句在形式上有明显形态标志,即英语中的be+过去分词,故我们称之为显性被动结构(overtpassive);英语语言中的被动表达有固定或比较统一的构成形式,多属于结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在外形上没有明显标志,其被动含义隐含在句子内部的深层逻辑语义关系中,又称为隐性被动结构(covertpassive)。汉语语言中,更多的则是由意义被动结构句,直接由明显被动意义词“被”引导的句子较少。但必须明白的是,无论英汉中,都存在着这两种表达方式,只是所占比重大小的问题。

Ⅱ.原因分析

A.世界观

不同的地域、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中西不同的世界观。“天人合一”(一元综合)可用来概括中世界观,“重人论,轻器物”则是其典型表现。从古至今,在论及“人”与“自然”关系时,中国人强调同一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讲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谈及“物”与“人”的关系上,中国哲学强调“万物与我为一”,“万物皆备于我”,也就是说,在人和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中,人要起主导作用。因而,国人认为只有人才能有意识的发出行为和动作。于是汉语中许多时候,不管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句子多用主动句来表示。如果要表达被动意义,也就倾向于用意义被动间接表达。

“天人相分”(二元对立)便是对西方世界观的高度概括,“重物质,轻人论”是这一世界观的典型表现。西方哲学中的“人为万物尺度”讲究物我分明,强调人与自然对立,主张向自然索取。在叙述中多以物做主语或主要描述对象,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为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语气委婉间接。因而,人便屈于次要地位,因此英语中被动态的使用相当广泛,尤其见于信息性文体中。

B.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语言的表达,乃至语态的选择。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极大差异。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y殊难彼此融合交流。”②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一文中,连淑能将中西思维方式概略为“悟性”与“理性”。并且认为中的“悟性”思维具有主观性、直觉性和形象性等特征。而且汉语民族比较注重主体思维,重“事在人为”,认为人的动作和行为必然是由人做的,事或物不可能自己去完成这些动作和行为。因而表达时往往要说出施动者,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而与此有所区别的则是西方的“理性”思维。他提炼出,西方的“理性”思维具客观性,英语民族比较注重客体思维,往往以客观、冷静的表达方式叙述客观事物(calmfact-teller),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语篇倾向于常用被动式以及其他表达法描述事物的客观情况(impartialsearchfortruth)。

C.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简而言之,中国文化属于“人本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

人本文化中,强调“主体中心论”,认为人乃主体。通过主体的主动生产,生活活动来了解,掌握万事万物。而这一系列的活动,作用则是由主体主动发出,万事万物只是活动,作用的对象。因而,在陈述时多用主动表达形式。而在科学文化中,强调客观事物乃主体,并以此为中心,注重客体对主体影响和作用。主要依靠科学力量来认识、征服客体。注重通过科学的方法,精密的仪器设备来认识,了解外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了使所有的发现,认识更具说服力,更科学,在描述时多采用被动表达方式使其得以客观呈现。

D.语言类型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形态上来观察,英语语言是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是一种形合语言,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而且主要借助形态变化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这就需要英语词语具有形态变化的功能,从而可为英语被动表达的构成提供了可能。因而英语的被动句常常是由被动语态来表达,它由be+Ved(动词过去分词)构成,是一种显性的句式结构。汉语是属于典型的分析语(analytic),是一种意合语言,所以汉语被动含义的表达缺乏形态形式标志,是一种隐性的句式结构,是依靠其它的手段来实现的,如语序和词汇等。

E.句子结构

英语句子主谓突出,一个句子通常由一个谓语动词引导,结构规范,呈“聚集型”,重外在表现形式;而汉语则较流散,其主谓结构也更复杂,更重内在意念。从句法的角度来看,汉语讲究人称搭配,以主题为中心主题显著,整个句子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因此,汉语中首先出现的并不一定是主语,而英语句子中则是主语显著,常把主语排在前面。另外,汉语的重心在句子后面,英语则在句子前面,因而,英语中常将主要信息前置,以客观事物即描述的对象作为主语,这也是使用被动语态的直接原因。汉语具有英语所没有的无主句,许多被动句可以用无主句来代替。

F.词汇层面

英语属于典型的屈折词汇,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及动词变换形式都使得英语语言中广泛使用被动成为可能。一般而言,大多数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断语都有被动形式变化。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中的被动表达形式:限定动词多种时态的被动式、非限定动词(不定式、动名词)被动式、人称被动式、非人称被动式和双重被动式等等。汉语归于非屈折词汇,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上主要依靠语序和词汇等来表示,而且汉语中就有大部分及物动词不能用于被动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言的被动表达。

另外,汉语中本身表示被动意义的词语较少。古汉语的被动式是用“为”字或“为……所”结构表示,譬如《论语》中的“不为酒困”,杜甫诗中“茅屋为秋风所破”。而直到近代,才产生了由“遭受”的意义演变而来的“被”字句式直接表达被动意义。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被”字句式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但其的使用以及其他表被动意义的字词、短语、句式的运用仍受限。

G.用语习惯

汉语语言中的“被”字含有“遭受”之意思。因而,在使用的时候,中国人对其适用场合有所要求,常见于表达对主语而言往往是不企望或不甚如意的事情,常带有叙述者的某种感情色彩,或褒或贬。基于此,“被”字式曾被称为“不幸语态(inflictivevoice)”③。而英语中的被动表达则无此禁忌,既可以表达如意之事,不如意之事,也可以用以表达中性意义,其使用范围不受限制。

Ⅲ.实例举隅

英汉语中语态的应用各有特点与着重点,其具体表现即是:英汉互译中的英语中广泛使用被动表达方式,而汉语中则主要使用主动表达方式。为了提高可译性、译文质量,使译文符合译入语习惯,译者应熟知这一规律,更应适时适当进行语态转换。

A.英译汉中的语态转换

例1.Theyperfectnature,andareperfectedbyexperience:fornaturalabilitiesare??andstudiesthemselvesdogiveforthdirectionstoomuchatlarge,excepttheybeboundedinbyexperience.

译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例2.Somebooksaretobetasted,otherstobeswallowed,andsomefewtobechewedanddigested;thatis,somebooksaretobereadonlyinparts;otherstoberead,butnotcuriously;andsomefewtobereadwholly,andwithdiligenceandattention.

译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例3.Somebooksalsomaybereadbydeputy,andextractsmadeofthembybothers;??elsedistilledbooksare,likecommondistilledwaters,flashythings.

译文: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以上所列三个例子均出自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的不朽名篇OfStudies。综观国内外存有的诸多译文,但王佐良先生所译《论读书》最深入人心,流传也最广。细析之,便不难发现,王先生在处理文本,进行翻译活动时,充分考虑了英汉语的各自特点,适当的进行了语态转换。

原文属于论说文体,含有丰富的信息,因此比较频繁的使用了被动句。在全文16句中,被动句共计5句,而且主要为结构被动句,表现形式也多样,包含限定动词的被动式(areperfectedby),非限定动词的被动式(tobetasted),还有情态动词所引导的被动式(mayberead)。王先生学识深厚,谙熟英汉语言的特点,翻译中,灵活多变的应用了英汉语言的转换技巧,运筹自如地在主动与被动表达方式间转换。译文完全是用汉语的主动形式,即“以词汇手段”来表达英语的被动意义,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文“古朴、典雅”,文笔优美,意韵隽永。读罢此译文,毫无生涩拗口之感,亦无欧化痕迹,实乃不可多得之佳作。

由此,便实证,英语常用被动式,且常用结构被动句,少用意义被动句;汉语常用主动式,且常用意义被动句,少用结构被动句。

B.汉译英中的语态转换

例1.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巨石惧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埋怨自艾,日夜悲啼惭愧。

译文:Strangetorelate,thisblockofstoneaftertemperinghadacquiredspiritualunderstanding.Becauseallitsfellowblockshadbeenchosentomendtheskyanditalonerejecteditlamenteddayandnightindistressandshame.

例2.家中虽然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译文:Althoughneitherveryrichnornoble,theirfamilywashighlyregardedinthatlocality.

例3.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译文:Nowthattheoriginofthestoryisclear,letusseewhatwasrecordedontheStone.

例4.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译文:OutsidethisChangmenGatewasacertainTen-liStreet,offwhichrantheLaneofHumanityandPurity;andinthislanestoodanoldtemple,whichbeingbuiltinsuchanarrowspacewasknownfromitsshapeasGourdTemple.BesidethistemplelivedagentlemannamedChenFei,whosecourtesynamewasShih-yin.

国内外众多译本的面世,便知《红楼梦》在中文化史上地位乃至其不朽魅力。本文所选皆出自于杨宪益、戴乃迭先生所译版本第一回。

原文均不见被动表达,无论是结构还是意义被动表达。而在杨、戴两先生的英译本中却采用了被动语态,且多是结构被动表达法,主要包括包含限定动词的被动式(hadbeenchosen),非限定动词的被动式(beingbuilt)。如此,译文不仅照顾了英美人士表达习惯与方式,在语法、语义、句子结构上更是充分考虑英文文章需要,使译文更地道,毫无生硬之感。

Ⅳ.结论

英汉语各具特色,各民族的思维、习惯等的不同,共同造就了其语言在语态使用上的不同,具体而言则是英语多用被动表达,而汉语常用主动表达方式。在涉及到双语互译时,多要进行语态转化,但是同时也应注意,不得滥用,乱换,需综合考虑语法、句子结构,篇章衔接等因素,多考虑译入语的表达、使用,恰当合理进行语态转换,从而提高可译性,译文质量,使译文表达更自然,地道。

[注释]:

1.Jespersen,Otto,1988,GrowthandStructureoftheEnglishLanguageNinthedition,BasilBlacjwellOxford

2.傅雷.致罗新璋论翻译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版,第521页。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2页。

[参考文献]:

曹雪芹、高鄂著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

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杜淑珍.英语被动句及其汉译策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杜荣.汉语被动意念的表达和英语被动句的比较[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胡密密.从思维差异看汉英科技文体与科技论文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3)。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1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林文艺.英汉翻译中主动与被动的对比[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报,2005,(8)

陆乃圣.英汉差异及翻译[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3。

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2。

王恩冕.李正中1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社,1998。

王竹.英汉表达方式差异及对中国学生翻译与写作的影响[J],中国翻译出版社译,1997,(3)。

作者简介:舒春霞(1986~),女,重庆垫江人,现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08级学生。

就读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通讯地址:400031重庆沙坪坝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35信箱

电子邮件:shuchunxia20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