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比较法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1

语文教学比较法的尝试

上官艳宁

上官艳宁(渑池县县直中学,河南三门峡4724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187-01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最佳的阅读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比较、分析某类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系统掌握这类知识,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一种方法。

讲课时运用比较法,既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以提高他们举一反三、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下面谈谈在语教学中我是如何应用比较法的。

一、比较法在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上册的两篇小说。在教学这两篇文章时,可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两篇文章的主要相同点:1.他们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2.他们都是写“我”的见闻和感受;3.都应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主题;4.文章都善于应用细节描写。通过比较阅读,我们也可以发现以下几个主要不同点:

1.《故乡》是以成人的眼光来观察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以小孩的眼光来观察的。

2.在《故乡》中,作者重点写闰土对“我”的态度的变化,开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后来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作者则重点写“我”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开始对叔叔于勒是盼望他归来、羡慕他有本事,后来发现他穷困潦倒,则表现出莫大的同情。

3.《故乡》属中国现代文学,而《我的叔叔于勒》则是外国文学。两篇作品中“我”的作用不同。《故乡》中的“我”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我的叔叔于勒》中“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人,通过“我”这个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

4.两篇文章的主题不同。《故乡》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我的叔叔于勒》主要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的金钱关系,含蓄地批判了拜金主义者丧失人性的丑恶灵魂。

二、比较法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春》是朱自清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描写冬景的文章,在教学这两篇文章时,通过比较阅读,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相同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1.大量运用比喻句、拟人句,生动、传神、贴切、新奇,抓住了富有特征的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如在《春》这篇文章中,作者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形容雨丝的紧密、闪光、细长,三个比喻句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如引用拟人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动写活,栩栩如生。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中,作者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运用拟人句时,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他们唤醒”,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

2.结构精美。《春》根据主题和抒情的需要,描绘了五幅画。从轮廓到局部,从花草到春风春雨,从大自然的画到人的活动画面,安排严谨,层次分明。与画之间衔接紧密,并以前四幅画作为第五幅画的铺垫和衬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主题。《济南的冬天》第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突出它的“温情”,赞誉它是个宝地。从第二段到第四段,绘山景,描水色,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描写济南的冬天亮明丽的色彩。全文安排有序,衔接紧密,推进自然,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3.文章语言准确生动。《春》一文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的“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状其不知不觉出现,生动地表现春草的活力。《济南的冬天》中,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中的“顶”,“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中的“镶”,“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中的“卧”,这些字用得都非常形象生动,各得其所。

4.感情基调都是积极的。《春》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济南的冬天》描绘济南冬天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受。

通过比较阅读,还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点,主要是:《春》一文中语言简洁明快,有很强的节奏感,富有音乐美;而《济南的冬天》一文语言比较难懂,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