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研究

黄鹏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对新背景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承受资源和市场双重挑战的新形势,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方式。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谋求更广、更深程度上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科技革命浪潮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积极应对WTO并与国际农业接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催生载体和现实途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需要新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经验的指导,总结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弊得失,透视农业产业化运行的全过程,不难看出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

农产品质量是农民增收的载体,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但目前,一些农产品的质量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甚至不能保证健康和安全的要求。由于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生产数量、追求自给率,使农药、化肥、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急剧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大棚蔬菜、反季节菜在全国各地兴起,封闭式大棚内蔬菜密集栽培,加上温度高,虫害会迅速蔓延,所以菜农往往超量喷洒农药。为了错过季节提早上市,往往施用高激素、高营养素,使作物超常生长。在畜禽、水产食品的养殖中,用药更是花样繁多。过去甲鱼自然生长7年才上餐桌,现在用性激素乙烯雌酚催长,7个月就速成送进了厨房。更有一些利欲熏心者,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非法生产。国内发生的因食用有毒农产品而引发的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

2、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不足,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纵向升级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增加农产品的丰度,尤其是提高农产品使用价值的质量以及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更需要依靠农业产业本身的纵向升级,通过对农作物的创新培植以及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来实现。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各级政府在财政上均有困难,事实上每年从数字反映的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加,有相当部分被农业部门行政经费的增加而消耗了,真正投入农业生产和再生产的财政资金并不多。加上在农业信贷资金问题上,存在农业贷款的政策性支持和信贷风险矛盾难以协调、农业贷款方式较难选择、偿还保证不足以及农业政策性业务的界定范围太小等问题,致使我国农业产业化在生产、产品的加工以及相关农业服务方面遇到了较大的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

3、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龙头企业是“千家万户”农民与广阔大市场相联接的桥梁和纽带,龙头企业的状况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农户走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但目前,大多数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带动能力差。

4、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用行政手段推动产业化

有些地方产前大都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性派任务、压指标,而产中、产后却很少有人间津,忽视了技术服务和市场开发。

二、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要使农业产业化向新的水平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1、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宣传贯彻。围绕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要按照标准化示范区的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开发出的农产品必须达到或超过无公害质量要求。

2、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是促进我国农业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集约型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要添置必要设备,完善检测功能,依法开展质量检测。

3、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重点进行改造、整治和污染控制,使基地真正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要求。

4、推进全程质量控制。要根据农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等环节上全程监管和控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要努力探索农产品经营的新机制,转变经营理念,鼓励、支持农产品经营企业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建立相应的质量制约和追溯机制。

(二)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

农业产业化要获得发展,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一是立足农业自筹,可以考虑让农民自愿筹集一部分,从乡镇企业税后留利中拿出一部分,同时可以考虑与项目挂钩,引进资金。二是进行银行贷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离不开金融支持。因此,农行、农发行、农信用社要在明确各自定位的基础上,占领农村合作金融阵地,优化农业产业化资金服务。三是要有一定的财政投入。当前增加财政投入,可在县、乡两级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基金,基金来源是每年从同级造地费用和农业税增长部分按一定比例提取,扶持基金由农业部门统一管理,扶持的重点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科技开发。四是争取社会扶持。要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动员社会各界集资捐款。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市场预测,优化引导工作

一是通过市场分析,为农产品产业化生产、加工、服务提供决策依据;二是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收集、处理、归纳、筛选,确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增长点,并创造条件、付之实施;三是通过对产业化的效应分析,了解农业产业化群形成的条件和途径,以便有步骤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力争取得产业化群的聚积效益。

(四)通过多种途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要积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1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缓解资金的紧张局面。一是各级农行要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二是财政应拿出支农周转金和农业开发资金以及各农业职能部门掌握的资金向农业产业化倾斜。三是允许龙头企业多途径、多形式筹集资金,同时把现有的资金管理好、利用好。四是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大、实力强、带动能力大的龙头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界限进行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适当提高被兼并企业职工的分流比例,以减轻龙头企业的包袱。

2要重点扶植和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农业部出台的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定期监测和动态管理的办法已经实施多年,效果明显。各省、市也应该对省级和区域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定期监测和动态管理,提出明确标准,实现优胜劣汰。要按行业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可以包括企业规模、带动能力(带动农户数量)、产品质量、是否促成了一个产业、与农户联系紧密程度、以及发展前景和潜力等。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要在财政、信贷及其它政策方面予以重点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