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张静莉

◎张静莉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15-0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的弱势群体称为农村留守儿童。2008年9月,中组部、全国妇联等七部委联合组成调研组前来河南就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河南省农村仅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就达254万,数量居全国之冠。庞大“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必须予以重视。对留守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本文就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堪忧。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前言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获取家庭收入,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很少,这些儿童集中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不断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正值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像河南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留守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应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

农村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我国目前85%的中小学在农村,75%的中小学在农村就读,因此,切实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才能真实的体现出“学生人人享有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奋斗目标,但是就目前来说农村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留守儿童作为农村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教育现状更是堪忧。

(一)学习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二)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人格方面。

根据对河南省原阳县陡门乡郭庄中学的部分留守儿童调查的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42%,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四)心理方面。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

二、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存在问题

(一)政府部门重视不足。

农村学校因其地理条件的客观实际,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认识落后,导致文化底蕴不足,教育基础设施设备薄弱,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常规管理、教育科研领域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是很大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实际存在的。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

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天天接触的主科的教师的态度尤为重要。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学校老师的态度如何呢?是否对他们予以特殊的关爱?在调查中发现76.7%的留守儿童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爱,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三)留守儿童课外学习时间短。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要帮助家里做家务或做农活,两项合计为65.3%。由此可见,农村家庭的负担普遍很重,学生课余时间大多要帮家里干活,课外学习时间几乎没有。

三、建议

(一)学校领导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从思想教育、师生、生生结对子、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二)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老师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

(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四)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

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曲宗湖,尚大光,李芬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4).

[3]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4]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5]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9-24.

[6]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