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袁长青

袁长青(界首师范附属小学安微界首236500)

【摘要】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关键词】民主和谐;创新;质疑问难;标新立异

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全面贯彻堂的教育方针的主渠道,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下面本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大胆探索,培养创新的能力。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人际关系的平等,为人处事的民主作风,是当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也是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而言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1.1学习中相互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例:学生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以后,解答“修一段路长800米,前2天修全长的,还要几天才能完成?让学生讨论,想出多种解法进行板演,出现了如下多种解法:

(1)800&pide;(800×1/5&pide;2)-2

(2)2×[(1-1/5)&pide;1/5)]

(3)2&pide;[1/5&pide;(1-1/5)]

(4)1&pide;(1/5&pide;2)-2

(5)2&pide;1/5-2

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的理由。最后共同讨论哪一种解法是最佳方法,通过讨论,师生共同认为“2&pide;1/5-2”的解法是较佳的。这种解法的同学应写上“优+有创造性”的评语,学生看了很高兴,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创新精神得到了肯定,激起了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1.2学习中体现师生平等。“教学和谐情为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困难时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在引入新知的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造成学生一种急于求知的心理悬念,这能开启学生思维,使其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如教学“可能性”时,一位特级教师是这样把学生带入课堂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好,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一、二、三,石头、剪刀、布”。赢老师的有哪些同学?输老师的有哪些同学呢?与老师平手的呢?赢的同学不要骄傲,输的同学不要灰心,我们再玩两次,看看谁赢谁输。从刚才玩游戏的过程中,你们觉得玩的结果有几种可能?哪三种可能?像这样的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可能性”。这样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把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学生的思维又怎么会被封闭呢?这是在十分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取得的一种独创性的结果。

2.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出发,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2.1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有解疑,以树立信心。

2.2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2.3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3.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有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一个长方体物品的每个面上都捆扎十字包装绳,需用包装绳的长度至少有这个长方体物品棱长总和的长度?”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绝大多数认为包装绳的长度一定超过物品的棱长总和,再加上打结的,所以超过物品棱长总和。但是也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包装绳可能比棱长总和要短一些。究其理由,认为假如这个物品是一块海绵,因为海绵是膨松的,生活实践中都要扎紧,因此就不需要那么长的包装绳。这种不苟同于一般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数学的严密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如果刻意地要求学生“循环蹈矩”,那么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的思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受到抑制。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