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冯广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大数据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冯广明

冯广明

牡丹江市环境宣教信息中心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将大数据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为了全面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数据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把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作为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协调、统一、高效的管理方式转型,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环保工作的融合,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带动环境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同时为治理环境污染,优化产业布局,保护生态系统提供决策支持,有必要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工作。

关键词:大数据;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1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形势

近几年,大数据迅速发展成为科技界和企业界甚至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Nature》和《Science》等相继出版专刊专门探讨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对大数据的处理形式主要是对静态数据的批量处理,对在线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及对图数据的综合处理。其中,在线数据的实时处理又包括对流式数据的处理和实时交互计算两种。批量处理的典型应用包括社交网络、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公共服务领域等;流式数据处理的典型应用包括智能交通、环境监控、灾难预警、金融分析等;交互计算的典型应用包括商业智能、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络、微博、博客以及电子商务等;图数据处理的典型应用包括互联网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基因序列、交通物流、疾病爆发等。

2生态环境大数据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要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大数据,还面临诸多挑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管理方面以及大数据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管理方面,一是缺乏完善的机构设置,为环境数据“搜集—处理—公开—技术支持”提供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二是数据收集困难,环境数据分部门所有、碎片化严重,没有专门负责数据搜集、处理的部门和制度。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不能确保企业提供准确可用的数据;四是数据来源有局限,环境信息在线监控覆盖范围不全,环境保护相关的外部数据缺乏。五是没有实现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大数据,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六是决策部门没有全面掌握生态环境大数据并科学分析,形成有价值的决策分析报告。在技术方面,大数据从底层的处理系统到高层的分析手段都存在许多问题,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大数据的安全与隐私问题。二是大数据的集成与管理问题。三是大数据的IT技术架构问题。四是大数据的开放共享问题。五是大数据的人才资源问题。

3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战略

3.1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组织机构、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建设,推动大数据机构管理支撑部门定位,增强机构的统筹协调能力。

3.2形成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数据体系

通过环保部门内部数据整合,外部各委、办、厅、局间数据共享,社会、企业数据抓取,形成广样本、多结构、大规模、实时性的数据体系,使得数据的特征关联和创新应用成为可能,并不断丰富数据采集主体,创新数据采集手段。

3.3以大数据为核心构建环境管理新业态

切实整合现有的环境信息系统,对新建的信息系统做好统筹立项,逐步改变环保信息系统职责交叉、标准不一、共享困难等现状,做好信息化和大数据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建设。通过制度规范,明确各部门在数据采集、使用、公开等方面的职能、关系和任务,明确数据方面的考核任务,形成促进数据共享、开放的体制机制。

4主要任务和应用实施方案

4.1全面夯实基础保障体系

加强天空地立体感知网络建设是黑龙江发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引擎与立足点。需要汇聚相关资源,不断加强天空地立体感知网络在网络构建、网络运营、系统硬件、系统软件、建模与算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

4.2提升大数据资源管理共享能力

增强多源信息资源采集集成能力。在现有的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的基础上,基于“内整外联”的策略,增强多源信息资源采集集成能力。提升环境大数据资源管理分析能力。根据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现有资源目录,结合业务体系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对现有业务体系分类目录和组织结构分类目录进行更新、调整,扩展环境要素分类目录和数据格式分类目录服务方式,建设全区统一的大数据资源目录,实现环境信息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健全信息共享与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和平台,推进与上级部门、同级部门(如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下级部门的信息数据联动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的搭建,统筹整合利用全自治区其他部门资源,努力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区域环境信息共享与服务能力建设。

4.3加强生态环境协同监管能力

结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充分利用生态大数据资源的信息,逐步实现对污染源监管、环境风险管控、生态环境监管等信息化应用的升级,改变现有的监管模式,实现精准监管。

4.4融合创新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在大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等手段从业务驱动和数据驱动两个角度出发,强化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管理;通过环评大数据的应用加强宏观调控支持;开发大气、水、土壤等多方面的融合创新应用。通过精准预测、智能预警、溯源追痕和政策模拟等手段,实现对管理决策的智能化支持。

4.5全面提升信息公开和惠民服务能力

在生态环境大数据公开方面,以国家信息公开条例为指引,强化“公开为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依托综合办公平台和环境数据中心,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的信息化支撑,做到所有公开信息的快速、准确、有据可查。通过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政民互动平台,进一步理顺和扩展双向沟通的渠道,满足公众知情权,服务民生、监督行政、改善环境。整合为企业服务的所有业务,梳理服务工作流程,为企业项目申请、数据申报、信用评价、绿色信贷、企业隐患数据查询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环保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为环境治理技术服务、环保投资服务提供交流、共享、合作、洽谈的服务平台。

5结语

一是加强国际宣传机制。利用各种途径充分宣传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及生态环保合作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沟通、共识凝聚,推动各方共同参与。二是形成顺畅的民间交流机制。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合作重点之一,应发挥民间力量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合作中的润滑作用和推动作用。增加面向基层民间的交流合作;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积极能动性;完善民间生态环境合作中的参与制度。三是加大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引导投资决策绿色化,注重创新绿色金融,推动亚投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基金等资金机制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武权.江西省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思考[J].江西科学,2017,35(06):997-1000.

[2]张黎明,赵惊涛.智能化环境行政执法价值探析[J].行政与法,2017(09):70-75.

[3]俞海,夏光,杨小明,赵子君.当前环境保护若干制度改革情况调研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17,9(03):37-40+102.

[4]蔡志丽.环境污染防治大数据应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