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谐教育思想指导民族团结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用和谐教育思想指导民族团结教育

周明坤

——对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的反思

周明坤(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民族团结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发布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部分。本文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的反思,对我国现阶段即将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和谐教育;民族团结;苏霍姆林斯基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39-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自此之后,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重要目标。近些年来,无论在政治,文化,还是经济建设上都在强调和谐社会的建设,教育领域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努力实现其在本领域的积极作用。

1民族团结教育的提出

2008年12月15日,教育部发布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该纲要要求全国中小学要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而且要保证相应的学时。这一决定的实施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民族团结的民族不是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和谐社会呼唤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积极为民族团结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是我国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对学生们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追溯世界教育史上在和谐教育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学家,我们不得不提到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二战后前苏联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2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教育,即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1]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在对他的教育实验基地帕夫雷什中学进行深入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和谐教育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2.1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意义认识的更加全面。他认为,教育首先要使人认识和理解他所处的客观世界,要努力克服学校所具有的弊端,如学校往往使学生的表现更片面、畸形,上课和评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压倒一切的活动领域等。对此,他提出了“可教育性”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同时也是教育最宝贵的地方是:使一个人成为好人,想竭尽自己整个心灵的全部力量,在集体的眼中把自己树立起来,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诚实的劳动者,勤奋好学的思想家,不断探究的研究者,为自己的人格尊严而感到自豪的人。[1]从上面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出来,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教育意义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方面的学习,更强调要全方面的发展,要教育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完全合格的公民。

2.2强调在集体中树立自己。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通过在集体中的活动达到和谐教育的目的。他认为,通过在集体的活动可以将自己树立起来,从而显示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通过集体的共同活动,使得自己更加自信,同时,在同集体成员的对比过程中可以更加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通过集体使学生之间产生良性的影响,集体将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这点建议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因为学生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最终都会投入到社会这个大的集体中去,为建设自己的国家而出一份力。那么,在进入社会之前的“演练”就有着很实际的意义了,集体活动就是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平台。

2.3强调劳动的重要作用。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始终的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谐教育,另一条就是劳动教育。这来自于他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践以及在教育一线多年的理论探索。这两种教育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相互依存的。劳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劳动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2]因此,若要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的教育,就不能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劳动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2.4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在和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教师不仅是教导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他强调,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给学生提供空余时间就是创造宝贵财富”[3]在任何一种教育行为中,学生们越少地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能够获取学生们的信任,这样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教师们的教育,教师们也能够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尤其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学生们非常的叛逆,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最后只能是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障碍。相反,做学生们的朋友,真心地聆听学生们的声音,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在灵魂上净化,与学生们一同成长。

2.5家长学校在和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和谐教育确实是非常的全面,也很细致。他不仅仅将学校教育细化成很多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同时,他也强调家长在教育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他的实验基地帕夫雷什中学里,他还建立了家长学校,用以提高家长们的教育水平。家长学校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家长们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影响和谐一致,从而将校内和校外的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4]这点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能够使教育效果更加全面,而且能够使学生接受到一致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知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3和谐教育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作用

民族团结是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民族团结教育是使教育内容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大势所趋。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的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可以对民族团结教育有所指导和帮助。

3.1对教育意义进行全面的反思。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教育同政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我们一直倡导的就是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这点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继续深入地挖掘,教育更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最终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个体都全面发展了,社会也就进步了。

民族团结教育,是使每个社会成员认识到自己是处在一个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手段。我们国家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同胞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因此,从小就树立民族团结意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可贵,认识到社会和谐给祖国和自身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强调考试、分数的片面的教育。只有强调和谐教育,知识教育才有意义,培养的出来的人才才能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

3.2通过集体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学校中,而在学校中几乎全部时间都生活在集体中,大到学校这个大的集体,小到班集体,小组,甚至和自己的小伙伴所形成的小集体。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在集体中达到和谐教育的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像(决定)中谈到的那样,对于不同的年级要保证不同的课时,同时,更要考虑教学的环境,考虑到集体对每个学生接受教育效果的影响。因此,要不断根据集体的情况进行教学上的调整。

3.3通过劳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为了使民族团结教育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环境,更要考虑到教学的方式。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的教育,就不能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据此,我们不妨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中安排适量的劳动课程,比如安排维吾尔族的学生了解如何种青稞,安排汉族学生了解蒙古族如何牧羊,这样能够更直观地增进对各个民族的了解,不仅从生活习惯方面了解其它民族同胞,更能从情感上对他们产生由衷地尊敬和热爱。

3.4授课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上面也提到了,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在和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确如此,一个没有说服力的教师是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的,而一个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更是不会受到学生们欢迎的。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们不仅自身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他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们着想,同学生们一同参加活动,让学生们切实感觉到教师是可以信赖的人。这样,教师们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课程。民族团结的课程便生动许多,而且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

3.5对家长进行民族团结方面的宣传和培训。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设立了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此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致的目的。这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家长们的言行和观念对学生们影响非常大,若要使民族团结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必须尽到应有的义务。尽管我们不可能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设立相应的家长学校,但是对家长进行民族团结方面的宣传或者短期的培训还是可行的。比如,可以借着家长会的契机,把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进度传达给家长,通过家长的配合,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

总之,在我们探索民族团结教育方案的初期阶段,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观点对我们还是有些借鉴价值的。通过对一些现有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思考,最终使民族团结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是我们所期望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47.

[2]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