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知识社会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浅谈西方知识社会学

涂薇

涂薇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1

摘要:通过分析赵万里和卡尔·曼海姆关于知识社会学的思想理论及许多有关其理论的评析、争论,阐述他对知识社会学的不朽贡献及其对当代社会仍然不能忽视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赵万里西方思想史

一、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理论的特点及贡献

在匈牙利出生的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对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且对20世纪以后的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着名社会学家科瑟在《社会学思想名家》一书中指出:“虽然卡尔?曼海姆充满活力的大脑使他在社会学许多领域内都有所建树,但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曼海姆有关知识社会学的论述是他全部着作中最有价值和最不朽的部分。”

“知识社会学”一词源于德文,为哲学及社会学大师舍勒首创。然而,“知识社会学”的先驱首先应该追溯的是马克思。着名社会学家默顿曾评价说:马克思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来说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知识是意识的唯一行动。……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对象性的关系。”显然,马克思的这一表述是“知识社会决定论”的由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可以说亦源于马克思的“社会决定论”。(尽管影响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思想源泉有很多方面,除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以及舍勒,还有格式塔心理学和新艺术史、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生物学派等)。曼海姆以他的两部奠基性着作《认识论的结构分析》和《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创建了知识社会学。他强调知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试图用因果链将知识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认为知识就其社会学意义而言,不仅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及阶级利益,而且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类型之中。在他最初为百科全书所作的一篇名为“知识社会学”的文章中他这样阐述了知识社会学的定义和分类,他指出:“知识社会学是社会学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作为一种理论,它试图分析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作为历史一社会学研究,它试图追溯这种关系在人类思想发展中所具有的表现形式。”“这种社会学的兴起在于人们努力发展那些在现代思想的危机中已变得明显的多重相互联系,尤其是发展理论与思维方式之间的社会联系,将它们作为自己适当的研究领域。由于曼海姆身受德国思辨哲学的影响,他对知识的研究是从认识论开始的,尽管后来他对知识的研究从哲学转向社会学,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总是带有认识论的色彩,故其知识社会学也被称之为“认识社会学”。他曾经指出:“我们的论点并不是说,知识社会学本质上将取代认识论和理解学的探索,而是说,它已经做出某些发现,这些发现不仅与事实相关,而且在当代认识论的某些概念和偏见修正之前。它们不可能得到适当对待。因此,在这个事实之上,我们总是把局部的效力归因于特殊的断言,我们发现了那种新的因素,它是迫使我们修改当今认识论的根本前提。”以此来表明在他的知识社会学中的认识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在认识论与专门学科之间存在着双重关系。无疑,在原则上,认识论宣称自己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但事实上,他受到任何特定时期的科学状况的决定。”在科瑟看来,曼海姆希望人们把他对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贡献理解为两部分:一类是实质性的贡献,其中包括纯经验调查,通过描述和结构分析阐明社会关系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是如何影响思想的”,另一类是“通过认识论方法考察社会与思想的关系是如何命题有效性的。”现在看来曼海姆在第一方面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他在第二方面的成就。

总的来说,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位于社会学与哲学的交汇处: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群体实践为核心,重构人类精神演化的历史,展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未来倾向;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用系统的方式把社会学与认识论结合起来,力图阐明思想的社会本性。而两者的出发点都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尽管对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有各种各样的评说,但曼海姆所构建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和他创立的方法无疑同舍勒一起形成了古典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范式,成为我们认识和诠释知识社会整和关系的一种框架。

二、赵万里与科学知识社会学

赵万里教授认为知识社会学即使在西方社会学中也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分支,中国社会学界多年来对之更是敬鬼神而远之。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涉及的知识论话题长期为哲学所垄断,社会学家失去了话语权,更主要的是,社会学自20年前在中国内地恢复以来,学术范式深受英美功能主义尤其是美国科学主义社会学模式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浸透相对主义和人文主义旨趣的知识社会学范式不是没有人去研究,而是根本就不可能提出来。赵万里教授不畏艰辛地介入西方知识社会学理论,且以其最新发展——科学知识社会学作为研究对象,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纵论知识、科学与文化、社会的关系,其良苦用心或在于此。因为,用赵博士的话说:“科学知识社会学最大的感染力,就是吁请科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生活在科学时代的普通人,对已经习以为常了的科学观进行再思考。”这里所谓“习以为常”的科学观,其核心便是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

在西方思想史上,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始终处于对立状态,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冲突更是现代性的紧张之源。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并试图把科学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原则扩展到人类一切知识领域。此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日益加强的影响,则是人文主义从边缘向中心的一次文化反动。一定意义上说,以自然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实践,也是这种文化反动的一部分。

要评论上述论点,就不能不提到马克思主义。正是曼海姆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关注,激励了当代许多人去思考知识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一些人认为,曼海姆的社会学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忠实继承;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曼海姆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例如,霍克海默指出,马克思试图将哲学变成一种实证科学,而曼海姆却试图把社会学变成一种老式哲学。在曼海姆把其工作描述为是狄尔泰历史主义的继续的那些论述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说,他继承了这样一种观点:人通过研究历史就可以发现他或她是谁。霍克海默指责这种思想是“精神至上论”。曼海姆的“生存条件”的说法同样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试图通过确定一种意识形态与生存条件、与那些信仰这些意识形态的人的“存在(SEIN)”相适应的程度,来测量一种意识形态的真实度。对霍克海默来说,只要“存在”这个概念是“空洞无物的”,这种标准就是“无稽之谈”。

老子日:“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论今日科学与人文之势,以我愚见,其理一也。既然科学与人文皆有必然,不能厚此薄彼,“均势”就是“天之道”。在这个意义上,我完全赞成赵万里教授的对话伦理,以及通过对话建立两种文化之信任结构的主张。毕竟历史又前行了一百年,人类的智慧在科学实践和人文实践中得到了极大增长,对科学和人文之一体两面性也认识得更充分了。眼下赵万里教授大作的问世,以及两岸三地中国学人为融合科学人文所做的不懈努力,不正体现了这种时代精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