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脑卒中与发热引起的发热临床观察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浅析脑卒中与发热引起的发热临床观察与治疗

索海洪

索海洪

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164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与发热引起的发热的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本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发热患者50例纳入实验组,以同期收治的非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使用物理降温法治疗,24h体温未降低者给予解热药物治疗。对比两组在体温控制率、反弹率、药物使用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体温控制率发现,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体温反弹率、药物使用率较低,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引起的发热在物理降温处理下可得到有效控制,一般很少发生体温反弹,无需采用药物降温治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脑卒中;发热;治疗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therapeuticeffectoffevercausedbystrokeandfeverforclinicalreference.MethodsFiftypatientswithpost-strokefever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August2016toJuly2018wereenrolledintheexperimentalgroup.Fiftypatientswithnon-strokefeveradmittedtoourhospitalduringthesameperiodweretakenasthecontrolgroup.Allpatientsweretreatedbyphysicalcoolingmethod,andthosewhosebodytemperaturedidnotdecreasefor24hoursweregivenantipyreticdrugs.Thedifferencesoftemperaturecontrolrate,reboundrateanddruguseratebetween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Comparingthetemperaturecontrolrateofthetwogroups,wefoundthat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notsignificant(P>0.05).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wefoundthatthetemperaturereboundrateanddruguserateintheexperimentalgroupwerelower,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ignificantafterstatisticalanalysis(P<0.05).ConclusionThefevercausedbystrokecanbeeffectivelycontrolledbyphysicalcoolingtreatment.Generally,thereislittlereboundofbodytemperatureandnoneedtousemedicationtoreducetemperature.Weshouldpayattentiontoitinclinicalworkinthefuture.-

Keywords:stroke;fever;therapeuticeffect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组织局部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以脑卒中后发热较常见。发热是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发热状态可加重脑缺血严重程度,加速脑缺血半暗带区组织和细胞坏死[1]。因此临床在脑卒中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对发热症状的处理。本文探讨了脑卒中与发热引起的发热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发热患者50例纳入实验组,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8.64±10.21)岁;体重52~85Kg,平均体重(63.85±11.24)Kg;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体温38.0℃~39.5℃,平均体温(38.84±0.56)℃。

以同期收治的非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3岁~76岁,平均年龄(57.33±10.35)岁;体重50~86Kg,平均体重(63.57±11.58)kg;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体温38.1℃~39.8℃,平均体温(38.90±0.60)℃。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年龄、体重、性别、体温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物理降温处理,头部冷敷,间隔30min更换1次冰袋。采用酒精擦浴全身,嘱患者多饮水,或经静脉适当补充液体[2]。物理降温处理24h内体温下降者认为体温控制。24h内体温未降低者及时给予解热药物治疗。体温下降后48h内升高者认为体温反弹[3]。

治疗期间加强观察,对比两组在体温控制率、反弹率、药物使用率等方面的差异性。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体温控制率发现,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体温反弹率、药物使用率较低,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后常会伴有发热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较复杂,包括感染性发热、中枢源性发热、脱水热、吸收热等。感染是引起脑卒中患者发热的常见原因,多与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有关。脑卒中后感染的高风险性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肺功能下降、胃肠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留置尿管等因素有关[4]。

中枢性发热与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关,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时,释放大量内源性致热源,直接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体温升高[5]。

脑卒中后患者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需要进行脱水治疗以降低颅内压。过度脱水可导致血容量降低,加之进食、补液不足,当脱水严重时皮肤和血管收缩,红细胞压积增高,皮肤的散热能力下降而导致体温升高[6]。

脑卒中后坏死的脑组织造成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生理性、非感染性发热。与破坏的红细胞吸收入血引起的反应有关,不伴有感染、中毒征象和下丘脑受损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体,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等合并症,药物降温法虽然可以取得良好的退热效果,但可引起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大量出汗等负面效应,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首选物理降温法。

物理降温可有效降低体温,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基础代谢,对损伤的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和脑组织乳酸堆积,从而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维持体温的恒定对减轻脑卒中患者脑损伤至关重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观察,有效控制体温,避免体温波动或反弹。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应及时给予药物降温治疗,避免因长时间发热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7]。

本研究中经物理降温治疗24h后,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中45例体温得到控制,控制率为90.00%。非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中44例体温得到控制,控制率为88.00%。两组患者体温控制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提示物理降温法可有效控制发热症状。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中3例体温下降后又升高,体温反弹率为6.00%。非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中12例体温下降后又升高,体温反弹率为24.00%。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体温反弹率明显低于非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这一结果提示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体温控制效果更好,不易发生体温反弹。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中5例采用药物降温治疗,药物使用率为10.00%。非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中15例采用药物降温治疗,药物使用率为30.00%。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非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这一结果提示脑卒中引起的发热患者采用物理体温控制效果更好,一般很少需要采用解热药物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引起的发热在物理降温处理下可得到有效控制,一般很少发生体温反弹,无需采用药物降温治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玲,李应宏,阙玉梅.急性脑梗死早期发热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4):411-412.

[2]张清颜.脑卒中后发热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177-178.

[3]许庆安.脑卒中与发热引起的发热临床观察与治疗[J].大家健康,2014,8(4):222-223.

[4]王红燕.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危重脑卒中发热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2):95-96.

[5]闻丽红.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6):48.

[6]马丽娜,罗育杰.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5):3577.

[7]杨伟民,刘鸣,郝子龙.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与不同病因分型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4):63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