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振——课堂教学的极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和谐共振——课堂教学的极致

王书涛

王书涛新密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河南新密452370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和交流,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优化,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和谐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只有和谐的课堂,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和谐的课堂,才能获得素质教育的更高境界。

关键词:和谐共振;师生关系;合力效应

现代教学的最高极致是什么?是师生间的和谐共振!

怎样在教学中达到和谐共振呢?首先要了解和谐教学的理论: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法,以及课内环境、自然环境等诸要素,它们相互配合构成了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只有处于和谐状态,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谐教学包括三个层面九种和谐关系。三个层面即人境和谐,人人和谐,人与教材教法的和谐。

人境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物质环境的和谐两种和谐关系。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的情绪,反过来,以舒适愉快的心情看自然,会觉得自然美好而和谐。人与物质环境的和谐,要求室内布置、教学设备、学习工具摆放整齐,学生坐姿要基本端正,教师学生穿着不过分,班风班训明了。

人人和谐包括师生之间的和谐,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和谐两种和谐关系。

人与教材教法的和谐,包括教师与教材的和谐,教师与教法的和谐,学生与教材的和谐,学生与教法的和谐,以及教材与教法的和谐五种和谐关系。教师与教材教法的和谐是指教师要明确大纲要求,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学生与教材教法的和谐,是指学生通过自学明白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与教法的和谐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法时,不要硬性地套用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会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了解了这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以下方法,课堂的和谐境界是能达到的。

一、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换到对方的位置,或把对方的位置放到自己的位置来思考。教学双方,由于生活阅历、思想意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也有较大的悬殊,这就常常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障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学欲和谐共振,必须消解交流障碍;而要消解交流障碍,就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有利于准确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是“自我对象化”,即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身于教学对象——学生的位置,感受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估测学生学习能力,每教一课,教师都应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会如何去分析教材、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讲授什么,点拨什么……第二步是“对象自我化”,即教师把教学对象置身于自己的位置上,设想:假如学生是我,他(们)会如何讲解?讲解哪些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换位思考”的第三步是“主客一体化”,即教师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明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实际和教学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水平,设计出最易使师生共鸣、共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从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是伴随着教学的推进而不断地变化着的,因为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以及学习情境的改变,学生学习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才能做到师生和谐共振。

二、运用“思维暴露”。

“换位思考”是了解“学情”的施教前准备,要做到深入的,全面的了解“学情”教师还要有意地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诱导学生暴露思维,亮出真实的自我。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有意地进行“思维暴露”,使学生不仅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机和教学重点,还可清晰地把握教师教学的思维轨迹和清楚地掌握教师攻克教学难点时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教学双方的相互了解和默契配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师生和谐共振的必要条件。

暴露思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暴露作者思维,即教师在授课时向学生显示教材编写者或作者的动机,使学生身临其境似地体验一番编写者或作者成文的创作活动。第二是暴露教师思维,要让学生了解自己钻研教材、分析疑难、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消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神秘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能力。第三是暴露学生思维,教师应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使学生大胆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思维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教学和谐共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暴露思维”必须是暴露思维的全部过程。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一个辩证关系,结果正确往往包含着正确的思维过程,但是正确的结果并不一定等于思维过程正确,结果错了,思维过程也不一定就错。那种只重思维结果,不重思维过程的教学,很难达到获取最佳效益的和谐共振的境界,因为它还掩藏着一些潜在的没有得到解决的教学问题。教师只重思维结果的讲授,常常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不了实践能力,从而无法根据学生“学情”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活动。

三、力求“合力效应”。

任何活动,只要不是个人行为,就存在“合力问题”,“合力效应”是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的积极反映。成功的教学活动应使师的教与生的学保持最大的一致性,进而达到和谐共振的最佳效能。

有两个原则:一是共点力原则,教师作为“主导”,其主要任务就是应想方设法把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统一在教学目标这个共点力上,把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慧、提高素质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二是夹角小的原则。教师与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又有着相异的生活阅历、思想意识,因而在实施教学中,即使双方“换位思考”“暴露思维”也难免出现矛盾分歧。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可能激化,发生“夹角大”的现象,从而使教学双方的力量产生内耗,这样形成的合力就有可能等于或小于教与学各自的分力,形不成教学的和谐共振。

总之,教学欲求和谐共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须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生实际“学情”,抓住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以高尚的思想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杰出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赢得学生,使学生自觉地配合自己,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创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并及时消除教学隔阂,化解教学矛盾,使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达到双方和谐共振的最佳教学境界。纳集安津曾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万物中最不固定和最复杂的生物。”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生成长的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双边活动的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果。

有责任心的同行们,让我们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构建起民主的平等的和谐共振的师生关系吧,让我们每一节课都向着和谐的方向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