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探索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互联网+”背景下探索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吴有昌

吴有昌

廉江市和寮镇中心小学广东廉江5244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核心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与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制定针对性的教育体系、教育方法,整合教育内容。第二,语文核心素质培养必须引导学生不断的倾听与表达,提高阅读能力与书写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第三,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总结传统教育模式的精华,剔除糟粕,弥补漏洞与不足,并将现代化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中的精髓有机结合。此外,还应当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信息传播渠道,享受科技成果所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力,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行创新,提高其创新力,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笔者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

二、“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特点

(一)延续性

教育的影响无疑是终身的,可为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方向上的指引,比如,人所学习的语言将始终贯穿成长全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参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文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方式,它体现了一定的延续性与持续性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人们会通过开设私人教学机构、私塾等途径,完成教学任务,而近代则会以建立学校的途径,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但这样的教学模式都需要具备时间及地点的有力支持,还要增加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才能保证教学进度正常开展。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工作,则不必受到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学模式发生巨大变革,特别是对于语文教学工作来讲,它体现了显著的延续性特征,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会使新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育逐步形成终身教育机制,在实践中传承马克思终生教育理念,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拓展其眼界[1]。

(二)开放性与公平性

在此互联网大力推广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已不再盛行,学生可以主动的通过电脑媒介在网站上自行学习,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开放性特点。除此之外,互联网也展示了良好的共享性与经济性,使得语文教育资源被更高效、合理的利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少,低成本的教育环境下必然会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享受学习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三)创造性

创造指的就是打破传统、突破旧有模式的限制,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更加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全面继承前人思想,导致见解过分一致。在此“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教学渠道有所拓宽,同时也使得语言教育呈现了显著的创新式发展趋势。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为外部影响。指的是受文化形态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学生在此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下主动的学习,这一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环境及外界条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所学内容有所不同,可使学生产生对于学科的独有看法。与以往的书本教育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体现了教学结果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内部影响。内部影响指的是培养学生课堂语文素养,要求原教师必须严谨参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教学方式更具创新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特色,也可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积极落实目标教学法,使学生带着动力去学习,增强学习动机,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可见,当下,教育模式的改革无疑是教学模式创新的结果。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核心素质培养策略

(一)纠正学生语文学习中“网络语言”,避免偏离正确轨道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不仅会拓展信息获取渠道,还容易造成语文素质培养方向上的扭曲。在此“互联网+”不断推行的社会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利用互联网的情况,衍生出了虚拟互联网语言环境,使得正规语文知识的学习遇到重重阻碍。学生在通过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正确的辨别虚拟语言与科学语言之间的差异,很难将科学语言有效利用,对于其日后的专业学习来讲极其不利。

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存在以下几种状况:借助数字替代语言,比如,当下,网友在游戏中或视频交流中常运用“666”来烘托气氛,希望使语言交流更加顺畅,而“88”则代表再见的意思,直接替代了以往的专业词语。

汉语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网络环境中所存在的不规范语言,体现了互联网应用的弊端,对于幼小的学生来讲同样是极其不利的,这就无疑对小学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还要使之通过正规途径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语文学习中的错误,避免存在方向上的偏颇,对错误还应当及时指正,不可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

(二)利用“互联网+”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强调教学内容的统筹与整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互联网理念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使得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特点更加显著,所以,教师必要明确教学目标,增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力度,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优化,有意识的提高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自行提高核心素养。此外,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所不同,学习效率存在差异,语文成绩层次不齐。所以语文教师不应当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度彰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反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途径,使教学过程更加严谨,更好地完成授课任务。

比如,在讲解《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但在此“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所增加,掌握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他们将会产生新的见解。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而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需要给予有效的回答“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教师在回复了学生的质疑后,还可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身的见解与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同时也会养成敢于表达的良好习惯,在思考以及阐述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见解,产生学习信心,利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为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铺垫。

(三)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与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那么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层次与学习能力,加强对于学生的阅读训练,过程中学生必将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由感觉器官对作品所产生的深刻感知,同时,还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学生还会不断的想像、联想,逐步加深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感知,最终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利用“互联网+”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互联网加的应用优势,提供与课程相关的优秀文化插图、视频、解说、感悟等,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展示给学生,增强其情感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使之个性更加完善,体现语文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及个性化特点,在语文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意识到引入“互联网+”的重要性,而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渗入“互联网+”理念,利用“互联网+”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技术语言感知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认知、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都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明花,靳涌韬,刘春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教材创新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24(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