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时效关系

/ 2

中药的时效关系

乔璐

乔璐(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5120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多数需一日数次给药,短时间滴入;糖皮质激素有疗程不超过3天的大剂量突击疗法,也有终生服药的小剂量替代疗法,须每日晨顿服。之所以这样,主要是药动学、药剂学以及疾病的特点所要求。药效学是研究药物作用的特异性质、作用机制及药物作用的量的科学。药物艇作用的“量”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用强度的大小,一是作用时间的长短。中药也具有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量效关系容易理解中药成分复杂,采集、炮制、煎法剂型、处方组合、服药时间、频度、疗程均影响药效,使时效关系更复杂,现谈一些粗浅认识。

1中药时效性溯源

中药时效性研究源远流长。《皇帝内经》提出相对论治之说。“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伤寒杂病论》详载了按时服药方法。根据不同的方剂和目的的采用不同的服法,如主治悬饮之十枣汤,应“平旦温服之”。主治外感风寒之桂枝汤,其用法多处涉及时间:“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这些时间要求,是桂枝汤发挥最好疗效所必须。

后世发挥并完善了中药的时效性。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具体注明各种制剂的服药时间:晨服温阳补肾药,午服利尿药,暮服平肝药,晚服补脾胃药。又如主治脾肾虚寒的四神丸,要求空心或食前白汤送下;而治湿脚气的鸡鸣散,要气五更冷服。

2中药时效性内涵

2.1药性的时效性药物的性能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方面,均受时间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药物使用的时间。王好古《阴证略例·阴阳寒热各从类生服药图像》指出:“假令附子与大黄合而服之,昼服则阳药成功多于阴药,夜服则阴药成功多于阳药”,此药之性味有时效差异也。药物或从五运六气、四时阴阳之化;或随昼夜交替、气血盛衰之变。《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即说阳盛之体或于春夏阳气生发之季患病,其治一般不宜再施温热之品以火上浇油,而宜寒凉之品以使平,反之亦然。而药物作用时间也有差别,如冰片、麝香,服药后1~2分钟便起效;叶花2~4小时可起效;根茎4~6小时起作用。

2.2采集的时效性各种植物在其生长各期,根、茎、叶、花、实所含有效成分各有不同,因而药性强弱有较大差异,采集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时进行。全草、叶在植株充分生长或花盛开时采,花一般在盛开时采,果实在成熟时采,根茎宜二月、八月采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但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枳实、青皮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半夏、延胡索宜夏季采。

2.3炮制的时效性炮制得当,药效高,毒性小,火候很重要。如清炒,可炒黄、炒爆、炒香、炒焦、炒炭、炒去臭味、炒去油、炒至烟尽等不同程度,这样才能调和药效和减轻毒性、矫味,而且改变药性。如炒炭需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者焦褐色,才能增药效,产生止血作用,不然达不到目的。同时应注意药物陈新,如薄荷、藿香、砂仁以新采为佳;回乳用炒麦芽以现炒为著。

2.4煎药的时效性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神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药的火候是有很高要求的,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发散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应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避免久煎而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而补宜滋腻药物大多宜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药力完全。贝壳、甲壳、化石及多数矿物药入汤更宜久煎。乌头、附子、狼毒等毒性药亦宜慢火久煎。一个处方中如果各个药物的性质和质地有显著差别,就应分别先后次第煎煮,芳香性药须待矿物、贝壳及某些根类药先煎沸约10分钟后再放入。

2.5剂型的时效性汤剂、散剂吸收快,迅速起效;丸剂、丹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同一个处方,剂型不同,起效时间、疗效维持时间、作用残留时间不同,治疗病证亦不同。如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的疗效就大于丹参片、生脉散;而枳壳、枳实、青皮注射液静脉注射,还出现显著的升血压作用,可用以防治危重休克。正是中药剂型的多样性,且不断的推陈出新,使中药适用于轻重缓急个招聘尼姑病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6给药的时效性青霉素G体内半衰期0.5小时,给药间期6~8小时,每日用药3~4次。大多数西药吸收、清除速率明确,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恒定,重复给药有比较固定的方案。中药服法是否合理,对疗程也有很大影响。《医学源流论》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有病方随重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强调了给药方法的重要性,主要指用药的次数、时间和疗程。

调整用药次数。一般一剂分为二服或3服;急病不拘时服;同时根据需要,持续给药,维持疗效。一般一日一剂,为增药力可连服二剂。峻烈或毒性药,以先进小量,逐渐加量,有效即止,以免中毒。十枣汤日一服,当归四逆汤日三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分五服,半夏厚朴汤日三、夜一服。治疗过程中,还应该根据病情、疗程等调整用药间期。

特定给药时间。一般服药在饭前1小时;滋补药宜空腹服;胃肠刺激的药宜饭后服;治疟药宜发作前2小时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而鸡鸣散取义于五更服,十枣汤空腹温服。又如乌头碱的毒性午时(13时)最高(66.7%);戊时最低(13.3%),两组差异显著;参附注射液静脉注射时,子时半数致死量为9.862g/kg,午时为8.308g。

斟酌给药周期。生物有生物周期,疾病也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规律。许多疾病呈现出周期性,消化性溃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甚至连癌的生长也存在周期性,因此治疗应充分利用其周期特点择时给药。如根据月亮盈亏可增调治妇科病的疗效,上弦调经,以温阳补益为主;月望逐瘀,以活血通络为法;下弦安胎,以固摄安胎为重;朔时止带,以除湿健脾为则。;另外给药周期还应包括持续给药时间的长短,即疗程,大承气汤只宜短时给药,有些慢性病症须长期给药。

2.7时令与药效《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些朴素唯物认识说明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之生理应四时之序而变,随一日十二时时辰序进而序,故要顺时给药。如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它季节的感冒治发不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说阳虚之体欲扶阳春夏服药,阴虚之体养阴在秋冬服药调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则主动利用疾病随季节变化的特点,避开疾病易发生或加重的季节,选其不发病或病势缓和的季节进行治疗。

剂量也应随季节不同而增减,如《千金翼方》中的三黄丸。春三月:黄苓180g,黄连120g,大黄90g夏三月:黄苓180g,黄连210g,大黄30g;秋三月:黄苓180g,黄连90g,大黄60g;冬三月:黄苓90g,黄连60g,大黄160g,为小蜜丸。《徐大椿医书全集》载四时加减柴胡汤,由柴胡、白术各60g,大腹槟榔4枚并皮用,陈皮37.5g,生姜37.5g,桔梗52.5g;冬三月柴胡稍多,秋三月减白术、增枳实;夏三月又增甘草,仍用枳实、白术;秋三月同冬三月,惟陈皮稍多,水煎,用治五脏寒热。

2.8顺应病程不同阶段给药病分初中末三期。初期病起新暴,药物当疾利峻猛,药量重且服药频;末期邪去正伤,药物当宽缓平善,药量轻且服药缓。

病变发展阶段不同,治法不同,也属于“同病异治”的范畴。如麻疹初起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而后期则余热未尽,则又须以养阴清热为主。

序贯疗法即根据疾病特点、药物作用特点等在一段时间内有序应用多种药物治疗疾病。如治疗肾输尿管结石的总攻疗法即将饮水、运动、应用西药和中药以及针灸原理有机有序的结合起来。

2.9年龄与药效年龄不同,体重和体表面积不同,用药剂量肯定不同,但年龄更决定了用药范围。少儿期正在发育,老年肝肾功能减退,故用药量应适当减少。同时注意老年不宜峻泄,幼儿不宜峻补。妇女对某些药的敏感性颇有不同,如定神丹、乌鸡白凤丸适用于妇科,而催吐药峻泄药则禁用于孕妇。

3中药时效性的显示意义

选药合理,剂型合适,煎药、服药守时是保证疗效的必要条件,合理用药,必须注意药物的时效性。

3.1研究不同病症的给药时效性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影响,用药与之结合,事半功倍。所谓“同病异治”,是指用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一级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病变发展的阶段不同,治法也不同。病分初中末三期,必须碎石调整。同时要探究新疗法,如出血性中风既往不主张用活血化瘀疗法,但现在临床已使用,且取得了好效益,因此主张发病6小时之后尽快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获效颇为满意,当然超早期使用活血化瘀疗法应持谨慎态度。

3.2研究不同药物的时效性同一处方由于不同的炮制、剂型、煎服方法,产生不同的疗效,通过前瞻性研究,可能产生新的药物、新的疗法。

3.3用药必须合理,并告知病人必须注意药物采集、炮制、煎法、剂型、给药的时间、次数、疗程等,才能获得好的疗效,因此处方必须说明这些内容。由于现在经常没能告知病人,不合理应用影响疗效,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