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东方红》被广泛传唱的原因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延安时期《东方红》被广泛传唱的原因探析

贺娜

贺娜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049

摘要:歌曲《东方红》在中国有很多的话题和故事,它是人民对领袖毛泽东的赞歌。国内学术界关于红色歌曲的研究著述浩瀚,但鲜有专门探讨一首歌曲风靡原因的学术成果。本文里笔者将从《东方红》艺术魅力的展现、媒介环境的作用以及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对它的推动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东方红》被广为传唱的原因,对于弘扬经典,传唱红歌具有重要裨益。

关键词:延安时期;《东方红》;广泛传唱;原因透视

本文章为陕西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延安时期红色革命歌曲整理与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10719031。

《东方红》这首歌表达了老百姓对领袖的感激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语言朴实,旋律激昂,具有浓厚的陕北民歌特色,成为红歌中的经典曲目。

早在《东方红》创作之前,人们就已经把毛主席和党中央比喻为太阳了。1940年,诗人朱子奇就写道“杨家岭里出太阳,为迷路的人指明方向,为绝望的人注入力量,也为失足者带来希望”。[1]1942年冬天陕北农民李有源初创《东方红》,后经音乐工作者和人民大众集体修改,形成了流芳百世的《东方红》。本文通过三大角度来探究《东方红》是如何由民间小曲发展为红歌圣曲,以及其取得重大传播效果的原因。对于当下弘扬经典,传唱红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东方红》艺术魅力突出,审美价值高

《东方红》这首歌之所以能够流传广泛而且久不衰落,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方红》曲调优美,语言精炼

从曲体结构上看,《东方红》是一段体结构,由四句构成。第一句是叙述情景的;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补充和延伸;第三句句尾用“呼儿咳呀”与第四句完美衔接,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第四句是整体的升华,着重指明毛主席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其曲调展现出了颂歌豪迈激昂的气势和宽广悠扬的旋律。

从语言上看,歌词朴实生动、朗朗上口,内容虽然短小精悍,但却寓意深刻。重复吟唱,使原本朗朗上口的歌词变得更容易记忆和流传,。[2]

(二)《东方红》套用陕北民歌曲调,旧瓶装新酒

抗日战争之前的《骑白马》是很接近《东方红》的曲调,但也不是原创.[3]在它之前,有一首陕北民歌叫《探家》,应该是《东方红》最早的曲调。《骑白马》是一首表达男女之间爱情的民歌小曲,《东方红》以其豪迈激昂的气势和宽广悠扬的旋律完全改变了《骑白马》曲调中表达坚贞不渝爱情的情歌类型,表达了对领袖毛主席、共产党的深厚情感,将一首爱情小曲变成了红歌圣曲。[4]这是典型的“旧瓶装新酒”,瓶虽是旧瓶,但酒已变新酒,决定酒的质地不是瓶而是酒。

(三)《东方红》贴近群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东方红》第一段就唱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大救星……。”老百姓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歌词呢?归根结底这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是紧密相关的。毛泽东一到陕北,天变地变人大变,简直喜坏了老百姓。用他们的话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咱们过上了好日子。看到八路军唱着军歌,走过来风风火火,叫你情不自禁地想跟他们一起唱。”[5]《东方红》歌词贴近群众,最易引起群众共鸣,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媒介环境的助推与引擎

《东方红》创作之后,它的传唱不仅在于它本身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媒体环境对它的助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日报》是第一级台阶

1944年3月11日,《解放日报》报道了陈伯林撰写的《移民歌手》报道,同时刊登出移民队一路所唱的九段歌词和曲谱,题目是《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这是最早记载《东方红》原始歌曲和曲谱的史料。5月24日,《解放日报》再次刊登马可的文章《群众是怎样创作的》,里面这样写道“他们叔侄两个都擅长编秧歌,有名的移民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就是他们叔侄编的,更确切地说,应该说是在他们发动之下的群众的集体创作。”[6]在《解放日报》极具影响力的当时,这种声音很快就覆盖了整个解放区,《东方红》也因此被广泛传播。

(二)纸质文字是第二级台阶

过去,民歌都是口头传唱,传播过程就是口口相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农村解放区收集民歌,鲁艺的教师和学生都做了收集员。1944年,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将收集的歌曲油印编辑《群众歌曲》,其中选有八段歌词的五线谱版《东方红》,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为《东方红》定名的歌曲集,[7]是第一次集中地将陕北民歌切换为纸质文字的贡献。

1945年10月,晋察冀新华书店出版鲁迅艺术文学院编的《陕北民歌选》,从油印到铅印,这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让陕北民歌跨出陕北,超越地域成为全国性的歌曲。

(三)大型剧目和广播电台是第三级台阶

1945年5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改编的混声合唱《东方红》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演出,获得好评如潮,这是《东方红》第一次合唱演出。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选择《东方红》作为演出节目,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它的内容和七大的主题是吻合的,是相适应的,这又是一个里程碑。

另外在广播电台的传播方面,早在1946年,长春、哈尔滨等地广播电台就开始播放陕北民歌《东方红》,这是首创,虽然还没有覆盖至全国,但这种首开风气无疑是创举性的。

三、文艺整风和大生产运动是《东方红》传唱的助推器

延安时期,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的展开,使人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了满足,可以说它们的的开展推动了《东方红》的传唱。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艺整风运动推出一系列方针政策,鼓舞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

文艺整风运动,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运动。它作为延安整风的一个主要环节,是在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进入高潮的。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在会上毛主席号召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8]这就更加促使广大音乐专门家紧密地结合实际,贴近群众,写出一曲又一曲弘扬时代精神、激励人民奋进的佳作。而首屈一指的要推《东方红》。

文艺整风使人民真正在文化上翻身做主,成了文艺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只存在于地主身上,不存在于农民身上”[9]的说法,《东方红》就是其典型代表。文艺整风之后,一大批鲁艺工作者走进农村,走近群众,加工、整理刊印出《东方红》的曲谱、改编了《东方红》的舞台剧、采访了陕北歌手李有源等等。这一系列对《东方红》的宣传都得益于文艺整风的开展。

(二)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翻身农奴把歌唱

毛泽东指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是我们难以抗拒的物质基础……。”[10]大生产运动极大地减轻了人民肩上的担子,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戴。

毛泽东曾说:“我们的同志不论走到哪里,就要同那里的群众团结起来,在他们中间站稳脚跟,都要处理好和群众的关系,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11]翻身不忘共产党,是毛主席和共产党带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人民对党和领袖的感激与热爱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东方红》正是表达了劳苦大众的心声,集中体现了人民对领袖的深情与爱戴。

时至今日,不断丰富的文化形式、不断创新的文化内容,使作为经典文化产业的红歌成为宣传党的思想工作的有力载体。通过对《东方红》被广泛传唱的原因探析,我们不仅可以加深思想教育,锻造人民情怀,唤起红色记忆,追忆燃情岁月。而且为我们弘扬经典,传唱红歌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张京霞等主编:毛泽东颂———歌颂毛泽东的诗词精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30.

[2]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50.

[3]张菱:我的祖父———诗人公木的风雨年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42.

[4]公木.谈东方红[J].党史博采,1997,1.

[5]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编辑委员会编:星火燎原(第七卷)[M].1962:17.

[6]群众是怎样创作的[N].解放日报.1944-05-24.

[7]何其芳: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文艺丛书1977(1).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6.

[9]艾克恩:延安文艺史[M].2009:349.

[10]黄文主,赵振军主编:抗日根据地军民大生产运动[M].1993:247.

[1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0.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贺娜(1993—)女,陕西渭南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