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升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的思考

/ 2

关于如何提升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的思考

付新华贺圣文通讯作者郭晶王小柯杨晓云

付新华贺圣文通讯作者郭晶王小柯杨晓云

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

【摘要】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在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如何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提出建议,旨在提高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提升

[Abstract]Thequalityofpostgraduatethesis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trainingofpostgraduatestudents.Thispaperexploresthereasonsforthedeclineofpaperqualityinpostgraduatesandputsforwardsuggestionsonhowtoimprovethequalityofacademicpaperstoimprovethequalityofpostgraduatepapers.

[Keywords]Postgraduate;Academicpapers;Quality;improve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久远,1935年颁布了《学位授予法》,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战争状态,只招收了少量的硕士研究生[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自20世纪起,随着知识化经济时代的到来,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张,呈现增量式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的驱动下很有可能使硕士研究生教育步入发展陷阱[2]。量的过速扩增必然会导致量与质的不平衡,在这种形势下,提升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迫在眉睫。

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可以全面衡量研究生的综合水平,在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现阶段,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具有下降的趋势,论文质量下降原因以及如何提高论文质量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通过电话征询,邮件交流及关键人物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并对调查内容作出分析,分析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围绕加强研究生论文质量,改革质量保障体系,从研究生自身、研究生导师和学校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实保障论文质量的相关措施,以期为研究生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1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1.1硕士研究生阶段对原生态知识的探究性不足

不同于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经过加工的系统化知识体系,研究生阶段教育更倾向于面对未知的原生态知识,利用已经具备的系统化知识体系去探究未知知识领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和超越。这就需要硕士研究生紧扣知识发展和转型的最前沿,加深对知识革新的敏感性[3]。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普遍对原生态知识的探究性不足。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加深专业的广度与深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协作式互动交流,在课程考察中应注重学生间互查互督,鼓励学生课余科研实践常沟通。

1.2学科间互动性下降,交流可促进新思路的迸发

相对于其他阶段,研究生阶段的交流沟通比较局限。一个科研小组内的工作与问题交流探讨,导致缺少跨学科间的相互学习[4]。学校可以加大科研讲座和学术论坛举办及宣传力度,鼓励研究生参与;注重学科竞赛,鼓励跨专业组队;使学生了解文献以外的前沿知识及学科发展趋势,有利于打破科研工作瓶颈,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

1.3对研究方向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不足

研究生阶段有直接定导与轮转制互选,直接定导是在研究生报考及录取阶段确定的导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研究生报考阶段,参考本科的科研实践,对研究方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倾向,自主的选择导师;另一种是对其他科研领域的兴趣,跨学科甚至跨专业地选择导师。轮转制互选是部分院校采取的确定导师方式,基于导师与学生相对了解,优化最初的倾向性选择。对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的了解不足,规划设计时的交流不足,导致学位论文在预期内完成量下降,仓促结题。

1.4科研工作时间分配合理性不足,产出少

科研实验路线在实践操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基础性学科。硕士生中普遍存在科研工作时间分配合理性不足,产出少的状况。学生要结合学校可以提供的科研平台去设计实验,主动向导师及其他研究生学习一些新的实验技能,拓宽实验设计的思路;珍惜导师提供的学术交流机会,使有限的科研工作时间高效化;工作计划不止需要涉及月,要细分至周,甚至日,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经常性地分析实验结果,不断修正实验流程。

2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建议

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以提高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为目标,把控论文完成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自身在论文质量上的把关;外部质量体系则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抽调、评估、监督和保障体系。它的运行应以质量计划为主线,以过程管理为重心,按PDCA四步骤进行,通过个人培养计划(Plan)——实施校内,校外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Do)——中期筛选及写作规格与标准检查(Check)——论文答辩及专家评审(Action)的管理步骤展开控制,提高质量水平。笔者认为应该从研究生、导师、高校这三个方面加强改革。

2.1端正读研动机,制定有效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阶段是自主性较强的阶段,应该增加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的评定。国家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不是照搬书本,需要从实践中寻找[5]。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实验室是最佳的实践地点。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到实验和研究的第一线,近距离接近科研本身。学校不止要加强科研平台的搭建,还要增强学术氛围与学术交流。研究生个人应该从自身的科研能力出发,不断向他人学习,避免让学位论文成为一个压力,而应该成为一个引擎,更好地制定研究生阶段的规划。

2.2完善导师制度,更大地发挥导师的引路作用

现有的导师制度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个导师的单导师负责制;由校内,校外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由多名导师组成的导师组[6]。经调查显示,大多数研究生倾向于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可避免单导师负责制的力不从心,导师组的相互推卸。然而挂名教授的存在,使双导师制也有所欠缺。学校应该监督这一现象,将研究生学位论文与职称评定挂钩,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

2.3学校间科研平台共享,加强学术交流

鼓励学校研究生与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研讨,增加知识储备,迸发新的思想。增加校与校、城市与城市,甚至国家与国家的学术交流和科研碰撞,有利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可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将学位论文或者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应用中,也能获得企业的赞助,增加学术交流机会。

参考文献:

[1]洪煜,钟秉林,赵应生,张筱茜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和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2]刘贵华,孟照海.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逻辑[J].教育研究,2015,36(01):66-74.

[3]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7.

[4]刘贵华.泛“学科”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2,(2).

[5]杨佳丽,刘咏国,王全九,等.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实践模式研究[J].新西部(中旬刊),2015,(2):33-34,37.

[6]樊明成.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师资条件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31-32.

*资助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课题(2016B-YJS029)。

作者简介:付新华(1976-),女,山东茌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