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GPP产品玻璃点外观不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改善GPP产品玻璃点外观不良

王晓捧

(天津环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300384)

摘要:目前市场GPP芯片主要采用电泳法制作,但此钝化工艺有一个难点--产品表面玻璃点外观不良;针对此不良,通过改善氧化前和氧化后工艺,大大降低了产品表面玻璃点外观不良;

关键词:GPP;玻璃点;外观不良;氧化前清洗;过程沾污

引言

GPP芯片主要用于SMD封装、桥堆和高档1N400系列整流管,目前GPP被广泛应用于整流桥堆,GPP三种生产工艺:刀刮法、电泳法、光阻法,技术难度、产品品质依次升高;电泳法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但此工艺的难点是产品表面有玻璃点外观不良,严重影响外观良率。

一、玻璃点现状调查

2016.1月中旬后道划片工序,反馈大尺寸玻璃点异常批次较多,出芯率很低,反馈批次

如下:

一、影响玻璃点不良因素分析

1、氧化前清洗

清洗效果不好,导致氧化层不致密,电泳时氧化层的钝化效果降低;

2、煮胶不干净

煮胶不干净,导致电泳时产品表面吸附玻璃粉;

3、胶膜厚度不足

硅片TTV较大,胶膜厚度局部偏薄,导致耐腐蚀作用降低;

4、过程沾污

氧化摆片前砂子沾污、氧化后沾污、涂胶摆片前显影液和去氧化层药液沾污;

二、要因确认

1、氧化前清洗的确认:不同时间过混酸

结论:

不同时间过混酸清洗,烧成后产品都有少许的玻璃点,因此现在氧化前清洗工艺是非要因。

2、煮胶不干净,导致电泳时产品表面吸附玻璃粉

①煮胶处理量500片:每批产品抽取6片,共抽取30片,产品电极面无玻璃点不良;

②煮胶处理量300片:每批产品抽取6片,共抽取18片,其中2片边缘5个左右玻璃点外观不良;

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得出:煮胶量与烧成后玻璃点没有关系,因此煮胶不干净是非要因。

3、胶膜厚度不足

结论:

不同的胶膜厚度烧成后外观OK,现有工艺的胶膜厚度满足生产要求;因此胶膜厚度不足时非要因。

4、过程沾污:氧化前、氧化后、涂胶前

①氧化前砂子处理不干净:

每片不同程度(局部或整片)的都有玻璃点;

②氧化前DZ1、DZ2处理清洗不干净:

几乎没有玻璃点(偶尔一个玻璃点);

③氧化前手指纹和新手套沾污:

几乎没有玻璃点(手指纹处有4个玻璃点);

④氧化后手指纹和新手套沾污:

手指纹和相应沾污处有玻璃点;

⑤氧化后产品没有沾污:产品电极面没有玻璃点。

结论:

氧化前局部有砂子、氧化后收片和摆片沾污,产品表面局部有玻璃点;因此氧化前、氧化后、涂胶前过程沾污为要因。

三、制定对策

氧化前后沾污是影响玻璃点的主要因素,要想改善相应产品玻璃点不良,过程管控是主要因素,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具体实施,实施计划如下

1、过程管控细致化;

2、氧化前后产品表面状态,相应烧成后玻璃点状况;

3、氧化后沾污,跟踪烧成后玻璃点状况;

4、确定影响玻璃点不良主要因素,制定相应措施;

5、正式文件(TECN)下发

四、对策实施

过程管控细致化:

1、氧化前清洗:

培训宣导氧化前清洗是影响玻璃点的主要因素之一,严格按照OI执行作业;

用四氟镊子摆片,做过其它作业要更换一次性手套,避免产品沾污;

2、氧化后收片:

收片时一定要更换更换一次性手套,避免产品沾污;

3、涂胶前摆片:

摆片片时或做过其它作业,一定要更换更换一次性手套,避免产品沾污;

五、效果跟踪

1、烧成后效果跟踪:

化前、氧化后、光刻摆片前避免沾污后,跟踪烧成后玻璃点情况44批产品,外观检验全部合格;

2、划片玻璃点状况的跟踪:

氧化前、氧化后和光刻前摆片避免沾污,产品外观玻璃点有明显的改善:

1、玻璃点不良批次比例明显降低:2016.4玻璃点批次最多31批,占总批次的17.03%,;

2016.7月份玻璃点不良批次降为0;

2、划片出芯率明显提升:

2016.4出芯率最低84.66%,2016.7月份93.90%,提升了9.24%;

六、文件标准化

我们制定并下发TECN文件,现在已按照新的文件执行;

对现场作业人员培训相关事项。

七、下一步计划

1、培训宣导氧化前清洗作业OI,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

2、加强巡视氧化前清洗、氧化前摆片、氧化后摆片等过程;

3、培训宣导氧化后产品存储和摆片方式,强化此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通过以上几点过程管控,产品外观玻璃点不良控制在1%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