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醴陵的明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04-14
/ 1

为了醴陵的明天

陈其林肖邦祥朱兴雷

醴陵,乃荆楚古邑,湘东明珠。自东汉置县以来,迄今已两千余年。这里盛产稻米,是长江流域第一个双季稻亩产过吨粮的县市;这里盛产瓷器,是名震中外的“瓷城”;这里盛产烟花鞭炮,是誉满四海的“花炮之乡”;这里更是英才辈出之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了民主革命的先驱宁调元、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诞生了左权、蔡申熙、程潜、陈明仁、宋时轮、耿飚、杨得志等军政要人,抚育了黎澍、汤飞凡、刘佛年、李铎等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有人说,醴陵这个地方之所以能够人才辈出,醴陵人之所以能够屡创奇迹,是因为这里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此话不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百业兴;教育强,则百业强。醴陵的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发展迅速,成绩显著。1993年,醴陵接受省级“普及实验教学县(市)”验收合格;1997年“两基”顺利达标,1999年和2004年被评为湖南“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获湖南省“教育两项督导评估”优秀奖;2007年,代表湖南省接受“两基”国检,并高质量获得通过,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醴陵教育的辉煌,无疑为醴陵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醴陵的教育为何能屡创佳绩?醴陵的教育工作者又是如何来抓教育的呢?前不久,我们与《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的记者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湖南省醴陵市教育局,易磊局长和其他负责同志一道,接受了我们的联合采访。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易磊,是醴陵市首位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育局局长。他多年从事教学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又有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和市广电局局长的经历,是一位既懂教育教学、又擅长行政管理的中青年干部。他上任不到两年,就为醴陵的教育事业开创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其实我们也没有什么好经验,”易磊局长谦逊地对记者们说,“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我们的五点作法吧!”“其一,我们积极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教育资源,我们不搞厚此薄彼,而是均衡分配。无论是城市的学校,还是乡村的学校,我们都一视同仁。现在我可以大胆地说,边远山区学校的师资和设备与城里学校的不是两样,而是一样的好!”“其二,我们实行真正的规范办学,积极解决学校和学生家长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办的是人民教育,必须一切为人民着想,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做到了一切以学生为重,一切以学校为重。所以在去年举行的全市行风的测评中,我们教育系统得分较高,一跃升至全市第二名!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让老百姓更满意了!”“其三,我们双管齐下,加快普高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我们拥有省级示范性高中3所,地级规范化高中4所,并且都越办越好,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而职业教育则走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道路,涌现了以市职业中专为代表的一批公办职业学校和以德才外语学校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民办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发了醴陵丰富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其四,我们始终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作一个主题来抓。我们认为,教育要办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所以我们加强了对师资的培训。现在,不但我们的师德师风建设成绩显著,而且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大大提高。全市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分别达100%、97%、92%,三项指标均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五,我们始终重视教育科研,从各方面加大了对教育科研的投入。现在,我们的教育科研水平在全省已处于领先地位,“农村中小学美术开发式教学”、“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等项目还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广泛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大大提高了全市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保证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上升。”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醴陵教育人竭尽全力,真抓实干,破解了多年来许多未能破解的难题,如教育债务的化解、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以及教育“三乱”等等,从而使醴陵的教育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大道。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一些问题:醴陵城区学校学生人数普遍偏多,校舍却不够用,学位不够造成班额严重超标,有些学校甚至达到了80人一班。学生苦不堪言,家长也意见很大。2007年,市教育局果断决定:将调整后闲置的来龙门中学成了实验小学的分部,1至3年级的900多名学生全部搬入,仅仅投入120多万元维修费。姜湾小学的大班额问题也“照此办理”。去年醴陵市接管了5所企业办学的子弟学校,其中离姜湾最近的一所就成了该校的分部,仅仅140万元的维修费又成功解决了的一个大班额问题。如今,这两所学校的平均班额都只有53人,校长们再也不因“大班额”而遭到家长的责难了。为使城区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合理,经多方奔走,政府原本要建汽车西站的地方,正投资兴建江源小学,预计投入1000万元。又如,处在城乡结合部的万宜学校,这里无证的“黑车”很多,学生上学和放学乘坐“黑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于是,易局长亲自去找有关单位,要求开通公交线路,最终解决了学生的乘车问题。当有记者问及醴陵的教学装备和职业教育方面的问题时,教育局的领导自豪地介绍道,醴陵的学校在现代技术装备方面已处在湖南的先进行列。2004年至2007年,市财政就投入2600万元建设教育网络。现在每所中学都有了教育网,实现了“班班通”。今年又争取了600万元用于小学教育网的建设。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达到了全省领先的水平。以培养陶瓷、花炮技术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已发展到10所,在校学生6400多人,普职学生比基本达到1:1,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教学要出质量,教研是关键。醴陵的教育教学研究也很有特色。他们的工作思路是,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从抓教研活动入手,通过扎实的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课题研究同样体现了均衡性。今年,他们重点选择了10所学校为基地,开展各项教研活动,意在探索出较好的模式或经验后再向全市推广。现在,该市拥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和地级课题,一批成果在全国和省里获奖。2006年,醴陵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教育“提质创优”活动,通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优醴陵教育品牌。从去年起,醴陵教育局又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一心一意谋教育,聚精会神抓质量”,这既是易磊同志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全市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事实证明,通过全市教师的共同努力,全市的教学质量确实有了明显提高。当有记者向易磊局长问及今天的感受和今后的打算时,易局长说:“感谢众多媒体对我市教育的关爱!现在,我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诸位可能还不知道,就在今天上午,市委已经决定要我这个局长兼任市职业中专的校长。所以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醴陵的明天会不会更好,与醴陵的教育密切相关。教育兴,则百业兴。因此,醴陵市委、市政府在今年3月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对我们教育系统来说,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可以说,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为了醴陵的明天,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采访即将结束时,易磊局长向来访的记者们发出热情的邀请:“我们欢迎各位到我市的学校去走一走!各位可以任意挑选一所学校,也可以到最边远的山区学校去考察考察,看看我们所说的是否属实!”《中国教育报》记者李伦娥女士听后,不禁叹道:“易局长居然敢建议由我们自己选择学校去看,底气十足啊!”易磊局长笑道:“我的底气是醴陵市委、市政府给的,是无数支持和关爱教育事业的社会界给的,是我们教育系统广大辛勤耕耘的教师给的!”有耕耘必有收获,有付出必有回报。就在我们结束采访后不久,一个喜讯传来:醴陵市2008年的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在去年实现高考“止滑”的目标后,今年又提前实现了打翻身仗的目标。全市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达1489人,比2007年增强了332人,增长28.69%;比2006年增加545人,增长57.73%。其中醴陵一中二本以上上线527人,取得了株洲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高兴地看到,醴陵市实施的“提质创优”战略,现在已开始开花结果了!最近,全市上下正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转变作风大行动”活动。在“争第一、进百强”的战略思想指引下,该局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确立了全新的工作目标:创建湖南省“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县市”;以合格学校建设为突破,巩固义务教育在全省的先进地位,加快内涵发展;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继续提升,醴陵一中跻身三湘名校先进行列;创建湖南省“县级示范性职教中心”,加快“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步伐;通过发展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居全省一流美好愿景。我们相信,在奥运精神鼓舞下,通过全体教育人的顽强拼搏,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创新,醴陵教育发展的水平将更高、速度将更快。醴陵的明天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