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教”转“导”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中学体育教学中“教”转“导”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宫立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姜楼镇中学山东滨州251714

摘要:在中学教育阶段当中,与其他学科一样,体育教学也具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固定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求,教学模式的更新换代已经迫在眉睫,而通过研究表明,“教”转“导”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此,本文对中学体育中“教”转“导”模式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中学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学体育;导学式;教学模式;转变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现阶段,传统的以“教”为主的中学体育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需要,僵化且呆板的机械式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主动性学习的兴趣,严重约束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因此必须要对中学体育固有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体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实际需求,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当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切实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一、“导学式”教学模式概述

“导学式”教学模式产生于启发式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之上,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的模式,,但是与启发式教学理念不同的是,“导学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锻炼意识和运动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设计要求。与传统个教学模式相区别,“导学式”教学方法的模式是引发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质疑——发现问题——揭示矛盾——创设条件——实现举一反三,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运用教学资源,以“学”定“导”,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个体化差异进行课堂教学。

二、中学体育中“教”转“导”模式的转变分析

(一)教学模式转变原则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课程内容的安排、成绩考核结构、教学方法使用等环节进行主导;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接收方,同时也是课堂内容的实施主体,因此要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协调性,保证课堂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互动性,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因材施教和可接受原则。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化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使得其与学生的身体条件、知识水平等相协调,在学生生理和心理都能够接受的条件下,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最佳的锻炼。

(二)教学模式转变内容

1.教学内容的转变。

“教”转“导”教学模式的最明显转变就是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内容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性因素,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注重的是对学生身体健康知识以及跑步、篮球等基本田径和球类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会产生兴趣,从而也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实现。而导学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有氧健身操、游泳运动、武术活动等项目,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2.教学方法的转变。

(1)情境导入

“教”转“导”教学模式转变的又一表现就是采用了情境导入法,一般包括了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活动导入等,让体育教学课堂更加生活化,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来使得学生对体育知识进行感悟,从而能够更加主动的接受各项体育技能。例如,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百米赛跑技巧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奥运会的起源和我国健儿为国争光的故事,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激动的氛围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设置接力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实现中学体育教学“教”转“导”模式的重要表现。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全方面的把握,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将身体素质相近、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缩小学生因差异明显而存在的心理情绪。例如,在同一节体育课当中,教师可以安排短跑、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当中,避免了强迫式教学带来的矛盾;并且对男生和女生的考核标准进行划分。

(3)合作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体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转“导”教学模式转变中的合作式教学方法就实现了对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进行拔河活动之前,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实力相当的两个小组,先让小组同学之间进行自主讨论探究,在学生亲自体验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技术讲解,使得学生在快速掌握技巧的同时,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

(4)信息化教学

在现代化技术实现迅猛发展的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对体育教学课堂进行优化,使得学生加深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跳远技能的时候,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把体育理论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实现形象化,利用动画模拟跳远中的踏板和腾空,并利用音响设备等实现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且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使得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理解变得强化。

结束语: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中“教”转“导”教学模式的转变,极大程度的重视了学生主体的个体需要,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从学生兴趣着手、实施专项化教学,改变片面生物学评价、完善体育评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使得中学生对体育学科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阳.浅谈在体育教改中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J].才智,2015,30:112.

[2]袁培华.新课程指导下初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实践与思考[J].运动,2015,14:122-123+133.

[3]王霞.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设计[J].科技视界,2015,21:118-119.

[4]朱志庆.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5,13:150-151.

作者简介:宫立,男,(1982年-),山东人,本科,山东省惠民县姜楼镇中学,教师,个人专业: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