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理财中的诚信缺失及其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3

当今社会理财中的诚信缺失及其对策

周瑞云

周瑞云湖南省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高速转型期,中国社会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极大地增加了不讲诚信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的诚信,还是一种传统习惯的诚信,而商品经济社会所讲的诚信,是法律契约的构筑,故造成当今社会法律诚信的稀缺性。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诚信理财,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

关键词:金融危机;理财;诚信;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1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85(2009)12-0000-02

一、当今社会理财中的诚信危机

(一)诚信危机现象及其危害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百年以来,最为惨烈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危害之大,实属罕见。美国金融业遭遇“黑色星期五”。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就有25家银行关门,而今年以来全美已有115家银行倒闭,包括加利福尼亚国民银行在内的9家私人银行当天倒闭。英国媒体评述说,一天之内9家银行倒闭,创下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单日银行倒闭最多纪录,当天,纽约股市三大股指跌幅均达2.5%。国际问题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傅梦孜表示,从去年9月次贷危机发生起,百年不遇的危机将使世界文明遭受一次洗礼,经济秩序可能会蜕变,这次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可能大于至少自冷战结束以来的任何一场危机、战争和灾难。

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呢?从表象来看,是美国二房公司(房利美房地美)的次贷债务危机,究其根源则是信用危机。温总理说过: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奥巴马也说过:我们要用希望战胜恐惧,在危机面前我们要用信心。这说明信心是战胜金融危机的法宝和强有力的武器。那么,信心又来源于哪里?它是由什么构建而成的呢?无数的实践证明,信心来源于社会公民的诚实守信,来源于成千上万的公司企业的重信用守合同,来源于那些金融业的精英们的诚信操守、不欺不诈。

在我国,对比银行信用而言,工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个人的信用更为基本,信用危机在此也表现得更为明显。美国戴尔﹒卡耐基说:“生活中最催人断肠的,莫过于相处不真诚。”对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切肤之痛,我们每个企业都应感同身受。

在人们理财过程中,“失信”问题已经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种很普遍、很危险、很可怕的现象。

(二)信用缺失已经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1],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二个百分点。具体说,中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另外还有逃骗税损失以及发现的腐败损失等。专家指出,这表明信用危机已阻碍了经济活力的产生。

二、理财与诚信的关系

(一)诚信的内涵和外延《最新韦氏词源字典》解释说,诚信,“信,诚也,从人言”即诚实守信,讲信用、守诺言、办实事、不疑、不欺。

1.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充满诚信观

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就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五德。[2]后来,古人又将“诚信、礼乐、修善、孝悌、贞廉、仁义、非兵、羞战”等称为“八虱”[3]。其中,“诚信”排在国家基本道德准则的第一位。儒家的“诚信”伦理,主张和提倡讲诚实、守信用,认为诚信有利于维持社会经济秩序,也就是说“民无信不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4]等优秀的思想品德。孟子论诚信“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5];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6];庄子也极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7]。

2.“诚信之德”也备受西方文化传统所推崇

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无疑地,从来最有能力的人都是有坦白直爽的行为,信实不欺的名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则从经济学和商业的角度论说:“在契约的信用得不到法律保障,以及不许正当地行使国家权力,来强迫所有有支付能力的人偿还其债务的国家里,商业、制造业几乎不可能长期繁荣发展。”

3.诚信是现代经济伦理的核心

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托马斯•霍布士,就把“守信”作为自然的一个法则。到了大卫•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更是明确地把信任和“许诺”,作为重要的行为规则和作为“计较利害”经济交往中的一个基本道德原则提出来。信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如果得到充分的表现,社会就和谐,反之,则伦理秩序崩溃,经济和人们生活都将陷入混乱。

(二)诚信能理财

1.现行几种主要理财类型

理财可分为几种类型:国家理财、公司企业理财和个人理财。

(1)国家理财与诚信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成员上任伊始,“首发”西柏坡考察学习,并郑重提出全党同志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国家理财时,应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有度,用之得当的原则。特别是要取信于民,否则,社会公民即使有财也不支持国家。如国家发行国库券,社会公民不购买。我们国家现阶段之所以财力物力丰厚,除其他因素外,其中与国家的亲民政策,得民心取信于民是分不开的。

(2)公司企业理财与诚信

诚信缺失对企业影响有多方面:第一,企业竞争力下降。在非信用社会中,由于交易成本增加,价格水平提高,自然会减弱企业的竞争力。第二,影响企业市场扩张和市场占有率,在信用机制尚未建立情况下,企业资金周转受限制,企业扩张会非常缓慢,没有发展前景。第三,影响消费需求。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也就没有利润。假冒伪劣使居民消费受挫,不敢买,怕买假,怕花钱买罪受。我国巨额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居高不下,不能有效的转化为消费需求,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8]”。第四,影响投资扩大再生产规模。根据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企业资金在时空上分布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企业资金健康运行的前提。由于企业诚信的缺乏,以及其他社会诚信的缺乏,导致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存货资金占用大,结算资金占用大,应收账款高,收回周期长,无效成本居高不下,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资金短缺。企业不能健康运行,从而企业规模发展受制约。

(3)个人理财与诚信

个人理财时,也要诚信为本,古人尤其强调做人应守信,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否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清椑类钞﹒敬信类》中记载了一个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没打借据。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们的儿子叫到家中,把一千两黄金交给他。但朋友的儿子很惊愕,坚决不受,笑道:“没有这回事,父亲没有留给我借据。”蔡嶙说:“借据就在我心里,不在纸上,心中的诚信才是根本,你父亲知道我是个讲诚信的人,才没有告诉你。他如此信我,我岂能失信呢?”[9]最后还是把黄金还给了他。

2.诚信是现代理财业务的基石

信托与理财这一对现状与历史反差如此强烈的概念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事实上,它们的契合点正是“基于信任而托付”这样一种行为或关系。

如果缺失信用作支柱和基础,现代金融业顷刻就会崩溃瓦解。现代金融业就是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信用交易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然而信用又会带来风险。当授信人(债权人)授信失当或受信人(债务人)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风险就发生了。为了控制这种风险,任何社会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只有这样,现代市场经济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三、理财中我们应怎样化解诚信危机

(一)经济条件决定诚信意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诚信意识;有什么样的诚信意识,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诚信现象。我国现阶段尚未进入“信用经济”社会,发生不诚信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要经过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和物资的极大丰富,才会逐步步入“信用经济”社会。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布鲁诺•希尔布兰德以交易方式划分经济时期时,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阶段。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发展阶段,在一定意义上说,信用经济是一种现代的市场经济。普遍的守信行为是确保企业交易正常进行,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世界各国通常将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视为“初级信用经济”时期。根据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6.948的平均汇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43200亿美元,中国若以年末全国13.2465亿的人口来计算,去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3266美元。因此,在这个阶段,出现不讲诚信的情况是必然的、难于避免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不需要,或者说虽然需要但不能做到诚信。恰恰相反,中国不仅需要诚信,而且也应该做到诚信。

(二)创建社会失信惩戒机制

1.惩戒缺位凸显失信“黑洞”

有资料显示,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11]中国企业信用缺失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历史原因是我国进行市场经济的探索不超过30年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已经建立了几百年;现实原因是社会失信惩戒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信用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依赖制度,依赖于一整套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企业失信付出的代价,应该远远高于短期小小的利益。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国外的信用档案制不失为一个好的参考。如,有一个在德国读博士的留学生,从其住宿地到学校需乘地铁来回。他凭以侥幸心理先后两次逃票,从此以后一直就找不到工作。原来,他两次逃票行为已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成为他终生的污点。在德国,社会信用记录是作为监督社会成员是否遵守社会秩序的一条最严格要求,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其信用信息都一一记录在案。笔者认为,制度重于诚信,加快信用立法,建立一个信用惩罚机制尤为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社会“诚信缺失”的恶性膨胀,才能促使社会信用制度来规范和支撑诚信,重构诚信基础,促使社会信用良性发展。

2.在伦理的基础上添加法律诚信或者说经济诚信

这样一来,诚信的观念就不是一种单纯的伦理诚信,而是在伦理的基础上添加法律诚信或者说经济诚信。这个时候的诚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伦理层面的内涵;另一个是法律、经济层面的内涵。只有这样的诚信原则,才能解决中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诚信危机问题。

(三)营造诚信环境,转变理财观念

今天,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对诚信的深刻理解:“诚信是金”、“诚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等等。所有这些,足以证明中国人对诚信的理解是到位的。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的市场竞争力,并开始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越来越多的市民和企业开始关注自己的诚信记录。而诚信一体化已经成为长三角发展的新引擎,在保证经济安全、防范金融风险、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长三角,以占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0%的GDP,吸收了2500万流动人口、1500多亿美元的境外投资,被誉为中国最有活力、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这一骄人业绩的取得是与其实行诚信一体化,转变理财观念分不开的。

注:

[1]国际金融报记者李卫玲11月27日从北京“首届中国企业信用论坛”上获悉

[2]源出于《孟子•尽心下》

[3]源出于《商君书-靳令》

[4]源出于孔子《论语•子贡》

[5]源出于墨子《墨子•修身》

[6]源出于老子《老子》第六十三章

[7]源出于庄子《庄子•渔父》

[8]源出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9]源出于清﹒徐珂《清椑类钞﹒敬信类》

[10]源出于马克斯•韦伯在1915年出版的《儒教与道德》

[11]深圳商报记者袁磊《诚信缺失拖慢了企业前进步伐》2005年10月21日

参考文献:

[1]夏京春.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J].北京商学院学报

[2]李埏.《史记•货殖列传》引《老子》疑义试析[J].历史研究

[3]李爱军,于淳善.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4]朱瑾.略论《史记》中的经济管理思想[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5]郑克中.计然为文种辨--兼论文种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J].东岳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