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

赵冬然

赵冬然

〔摘要〕语感是对语言在刹那间不假思索情况下的感受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本文根据语感的内涵,提出阅读积累策略、语言分析策略、形象思维策略、情感共鸣策略、实践体验策略。

〔关键词〕训练策略阅读积累语言分析形象思维情感共鸣实践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不是无意言。”有人读《落花生》,仅理解为对花生的赞美,有人却由此悟出做人的道理;有人学《白杨》,仅认为是对一种高大挺拔的树木的描写,有人却能联想到默默奉献的边疆建设者。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感受能力的不同。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本文拟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加以阐述。

语感是对语言在刹那间不假思索情况下的感受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语感的内涵和外延,各家各说颇多,我认为语感的主要内涵包括:①形象感。

即感知形象,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表象”,运用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事物的大小、动静、音响、景物的方位、色彩、距离,人物的外貌、言语、活动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中形成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②意蕴感。即感知意境。通过对语言意义(语表意义和语里意义)的准确感知,体会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着的境界和情调,品味出其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③情趣感。指的是对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等)的感受,体验出文章包含的感情和趣味。根据语感的内涵,提出以下训练策略:1阅读积累策略对语言敏锐感受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是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读书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处于一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不仅易于理解其含义,还可以熟悉其用法。学生读得多了,“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叶圣陶)学生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书要苦读,不读不能得其要旨,不读不能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言语美。”这其中的“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言语美”,正是语感训练的体现。

2语言分析策略训练语感,必须加强语言分析,把语言文字的分析与语言规律的指点相结合。“语言→内容→语言”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语言的过程,加强了语言分析,就把语感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学中“一语双关”、比喻、夸张等语言现象非常多,学生在学习时咬文嚼字,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或从字面上去推敲,或从蕴涵方面去揣摩,在文章提供的语境中理解字词,细加揣摩,体会言词中的象征义,品味语言的微妙性。

3形象思维策略形象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或表象为材料解决问题的思维,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并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动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语文课文大多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语言感受的产生是以感性为主体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到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别林斯基)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

4情感共鸣策略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章再体会到情思。训练学生的语感,就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使学生透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因此,在语感训练中,要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正像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产生共振一样,要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就必须找出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来,因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费尔巴哈)5实践体验策略“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圣陶)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实践方面去体验,把实践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多了,了解愈见深刻。因为,感受力包括“语感”和“物感”,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锐的语感和对实践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的协调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反复进行能动的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县捷地回族乡捷地回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