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措施

何英明

云浮市郁南县博物馆广东郁南527199

【摘要】中国是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各族人民为国家创造出珍贵文物,保护文物目的是更好的传承国家文化,见证国家历史进程,促进人民共同发展。文物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信息,承载着极高历史价值,所以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引起了人民重视。通过分析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发现目前考古发掘现场在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是一种具有科学、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文物保护是防止文物在发掘过程中受到损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对发掘现场文物进行保护是考古进行的重要环节,是影响考古成果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利用各种保护手段目的是保持文物的原本面貌。通过运用合理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法,尽可能延长文物存在年限,明确文物保护重要性,实现考古发掘工作的价值。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必然性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前提是提高考古人员对文物的认识,明确文物和发掘现场存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发掘文物工作的职能和必然性。保护发掘现场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留物,所以文物保护措施至关重要。除了不可再生特点,文物还具有不可替代性,凸显出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必然性。因为文物需要特殊保护,所以对发掘现场整体也要提高保护意识。考古发掘现场具有不可复原特点,和文物一样不可替代,由此可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还原发展历史的重要基础。

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作用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作为重要的保护方式,对文物顺利出土具有关键作用。文物本身含有很多专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准确性能够对历史和价值造成影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可以提供文物需要的环境,对日后文物展出保护工作打下基础。在发掘文物过程中,环境变化会对文物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作用就是针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及时对文物进行抢救保护,降低文物受到环境损害的程度,对发掘现场进行稳定科学保护,确保抢救工作有效性。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是文物出土的首要环节,对环境进行准确掌控,随时准备好抢救措施,以防范为前提,抢救措施为辅助,对文物进行全面保护,保证文物出土完整性,充分发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作用。

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出现的问题

(一)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在考古发掘现场中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环境因素。由于文物长期处于密闭、湿度大、缺氧环境,所以文物出土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在目前考古发掘现场无法控制环境因素,文物出土后由于温度、潮湿度改变,导致文物无法适应新环境出现裂痕、掉漆等现象,甚至大面积破裂。

处于墓穴中的文物保护会受到霉菌、微生物的腐蚀,导致文物出土后发生颜色变化。墓穴的特点是密封严,文物长期掩埋在墓穴中,由于适应环境因素不会产生任何变化。在发掘文物时,由于无法控制现场环境,所以文物在出土后自身的微生物和霉菌会与空气中的细菌发生反应,导致文物本身出现颜色变化,对保护措施造成严重影响。

(二)管理机制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依照《文物保护法》明确的原则,目前文物保护实行属地管理体制,在各大省市都设有考古研究所,负责考古发掘的研究工作[2]。在文物保护中,由于无法承担勘探和施工等相关工作,导致没有科学的完善文物保护体系,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管理不准确,从而阻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和发展。

(三)文物保护人员专业素质弱化

目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设备无法满足考古挖掘工作需求,考古人员专业素质有限,造成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文物保护工作需要专业扎实、能够根据发掘现场突发情况进行准确应对、及时对文物进行抢救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现实中考古发掘工作团队缺乏文物保护的专业技能人员,所以在现场只能对文物进行简单保护措施,从而影响日后文物展出的保护工作。

四、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文物保护环境进行处理和控制

由于环境因素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严重,所以要提高对现场环境重视,根据文物长期处于的环境监测,文物出土后采取环境控制处理措施,降低文物受到环境因素的损坏。

文物出土后对潮湿度、密封、霉菌、微生物等进行控制和防治。例如,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出土保护工作时,文物自身含水量超过100%可以采用常温水浸泡保护措施,含水量低于100%的文物要保持自身潮湿度,适当选择密封处理,控制水分蒸发。含水量偏低的文物要给予干燥剂保持文物干爽,最好选用对文物没有影响的硅胶干燥剂,无毒无味可以重复使用。长期处于墓穴等密封空间的文物,要对微生物和霉菌进行防治,文物在墓穴容易导致微生物、霉菌及昆虫的繁殖,使文物表面损害严重。所以在考古发掘现场要对密封空间的微生物、霉菌等及时防治,运用熏蒸剂防治微生物、霉菌和昆虫的生长繁殖环境,由于熏蒸剂扩散性强,可以有效促进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

在考古发掘现场,一般需要对文物进行长时间的考察和施工,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管理机制。

由于发掘现场具有不可还原性,所以考古人员在进行文物保护的设计和施工时,要充分考虑人员配备和工作时长。例如,在进行发掘现场考察时,要建立科学化的值班制度,对文物进行24小时轮流监管,保证文物能够顺利出土,随时准备对文物保护的应急抢救工作,确保发掘现场的完整性,充分落实值班制度。在考古挖掘现场所有考古人员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工作,现场管理者要进行监督,提高考古人员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在实际文物保护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根据现场需要调整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实现考古人员发掘工作和文物保护管理制度有机结合,有效落实文物保护措施。

结束语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对文物出土不能操之过急,要注重文物保护的细节工作,认识到文物保护重要性。因为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文物工作不容小觑,要提高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分析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必然性和作用,发现目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根据文物保护所需环境的控制和处理、完善发掘现场文物管理制度和提高文物保护人员整体素质,使文物保护工作全面落实,提高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从而推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元博.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重要性分析[J].青春岁月,2015,(8):519-519.

[2]邢文敏.浅析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的保护及科学意义[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8):294-294.

[3]夏芸.考古发掘中文物的现场保护问题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5,(1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