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式大角度进针皮内注射法临床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横式大角度进针皮内注射法临床应用体会

向美荣李海兰

向美荣李海兰(锡林郭勒盟医院接诊室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试敏皮内注射的最佳方法。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各15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和横式大角度皮内注射法,对注射效果进行对照。结果横式大角度进针皮内注射法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疼痛程度却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横式大角度皮内注射法不仅能提高注射成功率,还能有效减轻患者注射时的疼痛。

【关键词】皮内注射进针角度成功率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254-02

皮内注射是临床采用注射法之一,常用于做药物过敏试验。笔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发现,采用教科书中的传统法注射不易成功,且被试者疼痛明显。为此,笔者对皮内注射进针角度方向进行了改良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且无药物过敏史、无感觉异常、治疗合作300例患者,年龄20~40岁,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各150例。两者患者疼痛阈及疼痛耐受程度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皮内注射法与前臂纵轴平行与皮肤呈5°角针尖斜面向上完全刺入皮内。观察者采用与前臂纵轴垂直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45°角,将针尖斜面进入一半后再将针尖放平把剩余斜面完全进入皮内。两组患者除进针方向方法不同,其余操作均按《护理学基础》[2]规定的皮内注射操作步骤进行:以75%酒精消毒皮肤,注射药液0.1ml,使皮球呈半球形,皮肤变白并显露毛孔。注射器使用1ml无菌注射器,针头规格4.5号。

1.3评估标准

①注射成功:注入药液0.1ml,局部形成皮丘,皮肤变白并显露毛孔未成功,反之为不成功[1]。②疼痛评定:注入过程中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变化,记录病人的疼痛反应。疼痛判断标准采用Wong-Baker[2]面部表情量表评估病人对疼痛的反应。0级:无疼痛反应;1级:有点疼痛;2级:轻微疼痛;3级:疼痛较明显;4级:疼痛角严重;5级:剧烈疼痛但不一定哭泣。

2结果

采用两种皮试方法做皮试,病人对疼痛的反应、一次注射成功率见表1

表1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n(%)

组别n一次注射疼痛程度

成功0级1~2级3~5级

对照组150120(80.0)0(0)14(9.3)136(90.7)

观察组150142(94.7)22(14.7)115(76.7)13(8.7)

注:疼痛程度3~5级为疼痛反应,两组疼痛比较采用X2检验,X2=203.46,P<0.01;一次注射成功率采用u检验,一次注射成功率u=98,P<0.01。

3讨论

本组结果显示,两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横式大角度皮试法可显著提高注射成功率,且药液不外溢。这主要是由于皮肤细胞呈横向排列且致密,以5°角平行前臂方向进针,易形成皮肤皱褶,进针阻力大,进针时针尖斜面不易完全进入皮内,且进针太浅,针尖斜面易从皮肤滑出,致使药液外溢,注射不成功。若进针太深,则皮丘不易形成导致注射不成功,以与前臂纵轴垂直方向,与皮肤呈45°角进针针尖斜面一半后再平行推进全部针尖斜面,就可到达表皮与真皮乳头层之间,扩大了操作范围皮肤易于绷紧,注射方便针尖斜面不易滑出,药液不外溢,提高了注射成功率。

本组结果还显示,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横式大角度皮试法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疼痛程度与刺激强度、作用面积有关[3]。传统皮内注射时,由于进针角度小,针尖与皮肤接触面积大,针头所穿过皮肤组织多,牵涉组织及神经末梢多,表皮到达真皮的距离相对长,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时间长,表皮受损范围大,所以患者痛感明显[4]。而横式大角度进针皮内注射法增大了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缩短了刺入皮肤的时间和距离,减轻了刺激强度,所以患者疼痛减轻。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小梅.基础护理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5.

[2]尚艳芳,皮内注射两种进针角度的比较[J].中医正骨,2004,16(10):30.

[3]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04,18(7):1290.

[4]路江玲.增大角度皮内注射法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