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思考金全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思考金全意

金全意王明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制造业智能升级改造的背景下对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及开展各类竞赛等方式来改进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机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引言

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的机器和专家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它在制造活动中具有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等智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渗透了传统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人机工程、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是多学科渗透发展、相互融合的一门综合技术。智能制造以整个制造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主组织为研究目标,毫无疑问,它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主方向。

目前以智能制造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新工业革命正方兴未艾,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智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前布局。然而,传统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产业升级改造的迫切需要。作为为智能制造产业培养工程应用和科技研发类高科技人才的主力军,如何及时调整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1、智能制造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的改造升级以及“劳动力”的相对短缺,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制造企业大量采用机器人代替人来完成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生产过程由单一的流水线作业向智能化、信息化的个人定制生产模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完成大量的编程、决策判断等人机交互的操作。智能制造中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涵盖了产品的研发设计、加工装配、物流配送、系统安装操作、技术支持等整个产业链,包括了智能制造系统技术研发设计人才、高端智能制造系统操作技能人才等,市场需求前景非常广大。

2、目前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智能制造人才需要掌握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以及工业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涉及到传统制造技术、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物联网技术、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然而在传统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高校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严重,缺乏智能制造实践基地和实验设备,师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3、基于智能制造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1瞄准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主动改革核心课程体系

根据智能制造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特点,在充分调研智能制造产业链对需求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高校机械类专业应该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构建以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三大核心模块为主的课程体系。

3.2加强和智能制造企业的联系,产学研紧密合作

智能制造系统比较复杂,设备造价昂贵。一般来说,高校很难做到在实验室中去大规模配置智能制造设备。这时,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该主动对接当地的智能制造产业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派遣专业教师深入智能制造生产一线去挂职学习,组织学生前往智能制造企业现场实习,请智能制造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来校指导师生、举办讲座甚至直接担任兼职实习教师。另外高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加强在智能制造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产学研紧密合作,共同为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3.3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工程创新竞赛,既可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前适合机械类学生参加的竞赛比较多,如“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上图杯”先进成图技术与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在积极投身竞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将来学生进入智能制造领域具备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作准备。

4、结束语

全球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智能升级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它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校唯有迎难而上,求新求变,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智能制造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否则必然被市场所淘汰。高校只有紧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大量合格的智能制造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7)2273-2284.

[2]路甬祥.“智能制造新特点,全球合作新机遇”[R].2016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北京),2016-05-12.

[3]范斌瑜,应钏钏.智能制造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培养[J].职业,2017(30):22-24.

[4]韩权利,赵万华,丁玉成.未来制造业模式—智能制造[J].机械工程师,2002,(1):26-28.

作者简介:金全意,男,讲师,研究方面:机电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