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作品阅读四步法

/ 1

文学类作品阅读四步法

贾惠青

郑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贾惠青

一、速读文本——抓主旨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旨。只有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提高阅读和做题的效率,才能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例如:2009全国Ⅰ《彩色的荒漠》文章通过描写彩色的荒漠,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作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而后面的四道题都和文章主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审清题干——明信息

1、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正确答题。

例如:2009全国Ⅰ第15题第2问,理解“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一句的含义。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而两个“荒凉”则具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就应该明了命题者是想要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结合全文的主旨谈谈作者使用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第一个是指沙漠环境的恶劣,第二个是指人生的单调和枯燥,再根据此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理解,落脚点主要在第二个“荒凉”上,这样就会得出“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使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样正确的答案了。

2、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如2009全国Ⅱ第15题,理解“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一句的含义。很多考生只是就词解词,没有看到“无形的脚”“时间的陷阱”这两个关键词,没有挖掘出深层的东西,即所要表达的哲理意义。答题不全面或隔靴搔痒,没有答到点子上。

三、定位扫描——找语境

命题者有的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命题。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分析综合,准确全面地解答。

例如:2009全国Ⅰ第16题“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如果考生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就能很快找到答题的区域,文章的下文是“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除了题干“最鲜艳夺目”是和其他色彩相比之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文中还“红色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在这里,让人肃然起敬的应该是身着红色工装的石油工人;二是文中还说,“红帽、红衣、红裤”“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这样写,是作者爱国情思的体现。

四、摘取关键——巧概括

1、利用相关语句,整合重要词语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常常检测考生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因此,不仅要从原文中找答案,更要把有关关键句或其中的关键词进行重新整合,对文本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例如2009重庆卷第15题“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信息区间在第三四段,通过阅读,筛选出这些有用的信息句是“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等。进而进行简练概括:“(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2、稍加润饰,准确表达

有些考生相关语段找到了,但是答案却不尽如人意。要么只会堆砌术语,过于笼统,大而化之,不会结合相关文段进行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要么只会照搬原文词句,不会加以筛选整合;要么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答非所问。因此,最后一步组织语言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其次一定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

例如2009全国Ⅰ第14题第1问“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相关段落中有这样几句话:“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搏弈”“灰色,到处是灰色”。如果在回答问题时,直接把这几句话原封不动地照搬上去,语言不仅拉杂,而且表意模糊。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炼为“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