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安晶

双鸭山双矿医院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双鸭山市155100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且较为严重的消化系统疑难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特效疗法,从病因病机、病位、辨证治疗方面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引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指胃豁膜萎缩,胃固有腺体减少,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点的一类慢性胃炎。西医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免疫因素等有关。如何延缓CAG病理学进展或逆转胃豁膜萎缩成为临床治疗本病的重点和难点。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抗Hp感染、改善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但存在易复发、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进展,现综述如下。

1中医病因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中医学中“胃脘痛”、“痞满”、“嗳气”、“吞酸”、“呕吐”等范畴,多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各医家有不同见解。发病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多种有害因素的刺激有关。外邪内侵,或情志不畅,或脾胃虚弱,其单一或者综合作用,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发为本病。其中脾胃虚弱、气机郁滞、胃络不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基本病机。金洪元教授指出胃病日久,脾胃功能衰减,纳运失常,气机不舒,气血运行受阻,胃失所养,日渐萎缩。另肝主疏泄,肝郁气滞不解,反乘脾土。脾虚气滞为其基本病机,而胃阴不足也兼有脾虚气滞,故治疗应健脾疏肝、和胃理气,而不能一味论治胃阴不足。从“虚、瘀、热”角度探索本病的发病机制,认为虚是内在基础,湿热是加重的因素,瘀是病理产物,也可是致病因素,三者相互联系与促进,杂合而病,迁言不愈,终成痼疾。将本病的病机演变规律概括为“因滞致虚,因虚夹邪”,指出其病机为虚实夹杂,虚证/7/8以气虚多见,其次为阴虚,亦有血虚或阳虚;实证以气滞血瘀为主。总之,本病病位在胃脘,与肝脾密切相关,病因不外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瘀血阻滞等。

2中药治疗

2.1辨证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7将CAG辨证分为6型: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疲血证,但中医各医家具有鲜明的个体思维,临床实践经验不同,对于本病的分型也不同。将CAG辨证分为5型:脾胃气虚型、脾失健运型、肝脾不和型、寒热错杂型、胃阴亏虚型。脾胃气虚型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失健运型方选健运麦谷芽汤加减(麦芽、谷芽、鸡内金、山药、党参、甘草等)治疗,以和胃降逆,健脾行气,恢复脾胃升降;肝脾不和型方选四逆散加味治疗,以四逆散“抑肝”,酌加适量益气健脾药“扶脾”;寒热错杂型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以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散结除痞;胃阴亏虚型方选一贯煎以滋阴疏肝,临床疗效满意“。将本病证候归纳为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等4个证型。肝胃不和证方选香苏饮加减治疗;湿热中阻证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气滞证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胃阴不足证方选麦门冬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本病证型概括为脾胃湿热兼疲阻证和胃阴不足兼郁热证;脾胃湿热兼疲阻证,治以清热化湿宽中,兼以化疲,方用平胃散加减;胃阴不足兼郁热证,治以滋阴益胃、疏肝解热,方用益胃汤合柴胡舒肝散加减。临床治疗随证选方,疗效显著。

2.2辨病治疗

胃镜下观察胃豁膜象,可视为中医四诊中“望诊”的延伸。许多临床医生将其灵活运用于传统中医治疗中,并结合病理学等检查,辨病施治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如单兆伟教授根据Hp感染患者的临床症候,认为病机为湿热阻于脾胃,于基础方上多加用黄芬、蒲公英、厚朴、石营蒲等清化湿热药物而Hp清除率显著提高;认为胆汁反流,是肝胃不和、胆失通降之证,应用柴胡、积壳、自芍、郁金等药物以疏肝利胆;胃镜病理检查如见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则用生;e,芭仁、自花蛇舌草、山慈菇等抗癌、防癌之品;胃镜检查见糜烂、溃疡及出血点时,则用乌贼骨、浙贝母、三七粉、自及粉等抑酸护膜、消炎生肌“。从“疲”论治CAG,将三七粉、自及粉冲服或加人藕粉中调服,治疗CAG伴有胃豁膜糜烂者,以护膜生肌、宁络止血、祛疲生新;如胃镜下见有颗粒或结节状表现,病理结果提示肠上皮化生者,以活血化疲、解毒散结为治法,药用我术、山慈菇、蒲黄、石见穿、丹参、赤芍、五灵脂、自花蛇舌草等,以改善胃豁膜腺体血液循环,阻碍腺体萎缩以及促进腺体再生;对病理学提示异型增生者,以破血逐疲、软坚散结为治法,药用三棱、我术、王不留行、夏枯草、牡蝠、僵蚕、刺猾皮、炮山甲、土鳖虫、娱蛤、全蝎等,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3中医综合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专方加减、辨证分型、中成药等途径,还可以采用中药配合艾灸、针药结合等中医综合疗法。为观察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法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党参、茯苓、枳壳、白术、法半夏、石斛、乌梅、丝瓜络、地龙及三七粉)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法加减,并同时采用足三里穴、内关三穴以及中脘穴等艾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50例,方法为在辨证论治中药汤剂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针刺和灸法。肝胃气滞型予木香顺气丸加减,同时取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针刺泻之;脾胃虚寒型予理中丸加减,兼针足阳明经、足少阳经,灸督脉、任脉、足太阳经、手少阴经,以灸为主;胃气不足型予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针足少阳经,灸手足太阴经、手足阳明经、任脉,以灸为主;气滞食积型予保和丸或六郁丸加减,兼针足太阴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3结论

从以上研究可看出,中医运用辨证论治、经方、中成药及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萎缩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病因病机、临床辨证分型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标准;临床研究如设计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对照药物选择上不具有代表性,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统一。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针对所存在的不足问题,建立客观、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规范临床科研设计及治疗药物。同时要开展新的中药方剂,使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发挥更大优势。

参考文献:

[1]罗吉和,孟静岩.慢性萎缩性胃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4,15.

[2]陆敏,王德明.王德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经验[J].东中医杂志,2010,29(11):791.

[3]何天富,何蓉.何善明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与方法[J].广西中医药学刊,2013,36(6):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