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及预测短期预后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3

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及预测短期预后的价值

吴丽王海荣(通讯作者)

(遂宁市中心医院肿瘤科四川遂宁629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及预测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胃癌患者,以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为界,将胃癌患者分为高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组(数值≥3,定义为研究组)和低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组(数值<3,定义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接受胃癌根治术。对比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研究组临床病理资料、预后与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病理类型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肿瘤直径、癌栓、肿瘤侵袭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血清CEA、血清CA-199、术后3月复发、术后6月死亡比较有差异(P<0.05);肿瘤直径、癌栓、肿瘤侵袭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血清CEA、血清CA-199、术后3月复发、术后6月死亡与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有相关性,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与患者病理有一定相关性,同时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于3的患者手术后预后更差。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2-0222-02

Changesofbloodneutrophilandlymphocyteratioinpatientswithgastriccancerbeforeandafteroperationandthepredictivevalueofshort-termprognosisWuLi,WangHairong(communicationauthor).

OncologyDepartmentofSuiningCentralHospital629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hangesofneutrophilandlymphocyteratioinpatientswithgastriccancerbeforeandafteroperationandtopredicttheshort-termprognosis.MethodsThepatientswithgastriccancerinourhospitalwerepidedintotheratiogroupofbloodneutrophils/lymphocyte(3).Thepatientswerepidedintotheratiogroupofhighbloodneutrophilsandlymphocyte(value>3,definedasstudygroup)andtheratiogroupoflowbloodneutrophilsandlymphocyte(value<3,asthecontrolgroup).Allpatientsreceivedradicalgastrectomy.Theclinicopathologicaldataandprognosis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Thecorrelationbetweentheclinicopathologicaldata,prognosisandtheratioofbloodneutrophilstolymphocyteswasstudiedinthestudygroup.ResultsTherewasnodifferenceinthepathologicaltypesbetweenthetwogroups(P>0.05);thediameteroftumor,thetumorthrombus,thedepthofthetumorinvasion,thenumberofpositivelymphnodes,theserumCEA,theserumCA-199,therecurrenceoftheMarchandthedeathinJuneweredifferent(P<0.05);thediameterofthetumor,thetumorthrombus,thedepthofthetumorinvasion,thenumberofpositivelymphnodes,theserumCEA,serumCA-199,postoperativerecurrenceinMarch,andpostoperativemortalityinJunewerecorrelatedwiththeratioofbloodneutrophilstolymphocytes(P<0.05).ConclusionThelevelofbloodneutrophilsandlymphocytesisrelatedtothepatient'spathology,andtheprognosisofthepatientswithbloodneutrophilsandlymphocytesgreaterthan3isworse.

【Keywords】Neutrophils;Lymphocytes;Chemotherapy;Prognosis

胃癌是最常见的也是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2012年,全球新发胃癌共计95万例,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近年来,随着人群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胃癌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1]。胃癌的发病与幽口螺杆菌、遗传、环境共同作用而导致。近来来,随着新辅助化疗和靶向药物的出现,使得胃癌患者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为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临床上需要寻找有效的指标。早在1910年有国外学者提出炎症与癌症关系密切,恶性肿瘤会影响着机体微环境,造成炎症状态的改变[2]。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可以反应机体体内炎症状态,国内外多篇文献证实,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肿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3]。因此本文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80例胃癌患者,分析测定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80例胃癌患者,以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3为界(参考文献标准[2]),将胃癌患者分为高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组(数值≥3,定义为研究组)和低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组(数值<3,定义为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年龄53.14±12.82岁、男13例,女27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4.17±13.39岁、男19例、女21例,两组性别,年龄无差异。

1.2入选标准

(1)术前胃镜病理证实为胃腺癌。(2)接受胃癌根治术,无腹腔种植及远处转移灶,术后给予化疗(3)按时随访。

1.3排除标准

(1)存在菌血症或脓毒血症。(2)呼吸道、泌尿道感染者。(3)接受新辅助化疗、放疗者。(4)早期胃癌。

1.4研究方法

1.4.1收集指标

(1)术前24小时及术后1月行空腹血样标本采集;(2)收集患者术前胃镜及病理检查标本。

1.4.2病历回顾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项目有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分化程度、肿瘤直径TNM分期、术后是否接受化疗、是否复发及死亡时间。

1.5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研究组临床病理资料、预后与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关性。

1.6统计学

采用SPSS17.0软件,单因素分析采取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分析

两组病理类型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肿瘤直径、癌栓、肿瘤侵袭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血清CEA、血清CA~199、术后3月复发、术后6月死亡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全世界范围内胃癌患者的分布有很大差异,其中亚洲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我国肿瘤登记中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新发胃癌患者达到72.3万例,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农村胃癌发病率普遍高于城市[4]。胃癌的治疗方案主要与肿瘤大小,位置,TNM分期等相关。考虑到不同胃癌患者预后存在差异,那何种指标可以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这就成为研究的热点。

学者[5]曾经指出炎症和肿瘤存在某种联系,炎症反应导致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上调,抑制肿瘤细胞的坏死,为肿瘤的远处转移创造条件,可促进癌症的进展。有研究[3]通过对比晚期胃癌患者高表达一些蛋白,使得体内炎症细胞状态明显活化,同时炎症因子参与细胞免疫抑制、促丝裂作用,可以造成正常细胞的DNA损伤,促进肿瘤的生成[6]。

中性粒细胞能够释放促炎症因子,激活转录激活物信号通路,该信号通路为肿瘤微环境中炎性网络的重要节点。淋巴细胞为CD3+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具有抗肿瘤活性,高水平淋巴细胞可抑制肿瘤细胞繁殖及转移[7]。

本次研究发现两组肿瘤直径、癌栓、肿瘤侵袭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血清CEA、血清CA~199、术后3月复发、术后6月死亡比较有差异(P<0.05),同时肿瘤直径、癌栓、肿瘤侵袭深度、阳性淋巴结数目、血清CEA、血清CA~199、术后3月复发、术后6月死亡与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有相关性[8]。可以反应出现高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可以促进肿瘤的进展,可能使得临床分期的升高。还有研究指出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反映了机体内肿瘤炎性微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与患者病理有一定相关性,同时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于3时可以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最后通过本次研究,本文认为受限于研究人群数量的原因,可能造成研究结果出现一定偏移,这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史敬东,钟志强,李有国,等.胃癌初治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术后预后价值分析[J].癌症进展,2017,15(08):960-962+966.

[2]殷宏玲,杨卫卫,胡云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2018,42(01):88-89+92.

[3]储昭新.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5):46-47.

[4]张明华,于亚平,夏晓华.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评估肝细胞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J].肝脏,2017,22(11):1027-1029.

[5]赵宗晨,张炳昌,王勇,等.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7,28(22):3682-3685.

[6]徐锐.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胃癌预后评估的价值[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

[7]束维龙,黄学勤,程学仕.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慢性鼻窦炎患者诊断及术后复发判断的价值[J].安徽医学,2017,38(10):1298-1300.

[8]陈星宇,姚辉华,徐荣华,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局部炎症反应与胃癌预后的关系[J].四川医学,2017,38(10):11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