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3
/ 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朱庆忠

成武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成武274200

摘要: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之本,土地问题是关系到农民生计的大事。近年来,土地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甚至发展为流血事件,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充分重视起来。土地问题事关重大,是占有绝对份额农民首要问题,最终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工作者必须了解和学习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现行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是不是还在发挥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效用,以及怎样施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才能更好的发挥效益和效用,这都是我们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土地产权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他们发展进步的阶梯。土地问题也是影响农村发展的最大民生问题,土地制度是农村制度的核心所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改革。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逐渐暴露其中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并且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实行土地改革和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刻不容缓的。

一、农村土改的原则

1、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农民的主动性

农村土改必须在政策以及政府引导下,有效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农村土改之前,政府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前夕基础性工作的开展,例如:优化完善土地流转体系,促使农村集体经济以及农民个体有序参与宅基地的退出、转让、以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土改工作中。保证农民在土改中占据主体地位,保证改革试点以集体组织的经济财产作为基础,由此可见,以农民为主导是农村土改高效推进的前提。

2、完善自主建设

农村集体组织要想有效利用、合理分配土改带来的效益,必须强化组织内部建设,完善自我管理,有效提升管理的水平,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施展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土改中的管理组织作用。

3、核心在于价值

农村土改的重点在于改革土地所有制,促使农民从而获得改革的利益,因此,土改给予农民的财产权益将不断增多,促使农民获取土地更多的潜在的使用价值、利用价值。

二、农村土地制度现状

1、当下运用的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政策、土地制度建立的核心在于土地产权,土地制度的运用决定着农民土地的归属。中国《宪法》、《土地管理法》规定,当下的土地所有制属于土地公有制,以两种形式体现,即是: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现有农村土地中,只有6%属于国家所有,其余均是集体所有。但是,政府部门在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可以依法征用集体土地。因此,就当下的土地制度来说,我国大多数土地,依然属于集体所有,但是没有将产权分配落实到个人。

2、现有制度的欠缺之处

土地所有权表明,农民可以任意支配土地的使用。然而,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土地价值凸显,使用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建设用地、公路用地、开发用地等等,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建筑占用,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无法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农民失去了产权主导的地位,无法自由支配土地,无法利用土地所有权实现市场交易获取利益。产权的不确定导致土地被占用的农民束手无策。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为了农民,但是在运用过程中缺少操作性,难以保障农民的所有权,影响了农民权益的获取,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同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创新

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土改迫在眉睫,如何有效推进改革、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创新,都是必须直面的问题。因此在农村土改过程中,我们必须循序渐进、用于创新、以农民为主导。

1、确定土地产权,保障农民权益

土地产权,即是所有与对应土地相关的法律范围许可的权利。当下,所有土地产权制度的推行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实际运用中,还未把土地产权落实到农民。因此,改革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避免商业用地、建设用地侵害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因为,农民土地被侵占,往往折射出来农民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因此,制度只有落实农民产权的平等,才能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改革,是为了农民的基本权益,为了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必须保证农民在产权上的主导地位,避免权益受到侵犯,促使农民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利。

2、实行土地资本化

实行土地资本化能够完善土地产权制度,给予农民更多的土地保障权利。土地资本化即是将土地变成是农民的固定资产,农民可以对于自己的土地进行交换、外包、承租,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其他人使用。实行土地资本化的基础在于实现农民土地所有权,相关规定表明,土地产权表示土地归属农民个人。要想实现农民对于土地的自由分配,让土地发挥经济效益,确定土地产权是必经之路。其次,必须加强经营权的流转,促使农民可以放心的支配自家的土地,实现土地有效经营、有效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确定土地产权后,可以抑制土地腐败的发生,增加资本总量,促使土地变得更具有交换价值,农民可以通过交易土地、经营土地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土地运用模式,如短期用地,可以采取承租的方式,长期使用,则与农民洽谈合作,促使农民的土地转化为产权股份,构建全新土地承包模式。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农民土地的最大效用以及产生最优使用价值。

3、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当下,针对土地颁布的法律法规较多,但是,在诸多法律法规中,关于土地产权制度的条例相对较少,其中有许多重复和不明确的地方,亟待完善。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予以重视,进行完善,规范农民土地产权,在条例中明确规定农民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收益权以及处分权,让农民了解自身可以行使的权利,使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向农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做好宣传,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促使农民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有效行使自己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而对于让农民土地产权受到侵害的群体,政府部门必须严厉打击,通过法律的手段制约,避免土改之后再次发生相关事件。制度的优化与完善,能够落实农民的土地产权,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同时,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生产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够促使农民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被激发,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就当前的发展来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根据实际现状不断完善与创新。但是,其中的核心目的是一致不变的,即是将土地产权落实到农民手中,促使我国农村的每一寸土地都能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率,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